把自己活成了攀附大树的藤蔓,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在战国时期,有三个人物,智慧、谋略、勇气都是一流。
他们变法、合纵、连横,立马横刀,驰骋了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他们之中两个车裂,另一个功亏一篑,郁郁而终。
第一位是商鞅:他通过变法,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奠定了秦国大一统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公子虔何许人也?他曾为秦孝公太子嬴驷之右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当初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公子虔代为受刑。后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梁,随后闭门八年不出。孝公一死,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与老世族等告商鞅十大罪,秦惠王迫于压力,杀商鞅,灭其家,而留其法。
第二位是苏秦,这位咱们上一篇介绍过,他师出鬼谷子,潜心研究纵横之术(“悬梁刺股”中的刺骨,说的就是这位了),曾经佩戴六国相印走上人生巅峰。
他并不像商鞅那么执着,秦国不待见他就去燕国,燕国不敢待了就去齐国。
但最后,他也被车裂而死。跟商鞅不同的是:这个死法是他自己要求的,为的是骗出谋杀他的真凶。
那时齐宣王去世,齐湣王即位,齐国大夫为了从苏秦那里分宠,便派出了刺客,苏秦知道自己重伤难愈,在弥留之际请齐王以“与燕谋齐”的罪名车裂于市,并出悬赏骗出刺客。
第三位是张仪,跟苏秦不相伯仲。曾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入秦。秦惠王封他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表示将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然而,就在他功德圆满,准备回秦国接封受赏的路上,他的后盾——秦惠王死了。
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他的主张也一起不受支持,刚刚建立的连横局面因而溃散。于是张仪出逃魏国,一年后去世。
以上这三位,才能可以安天下,最终却没能让自己安好。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位绝代佳人,遭遇跟他们仨如出一辙。生前得君王百般宠幸,死时被做成“人彘”,她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一位能歌善舞、精于围棋、倾国倾城的女子。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这些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特别倒霉吗?
如果不是,那么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
介入政治,却天真地以为,只要有大BOSS的支持就够了。不管是商鞅、苏秦、张仪,还是戚夫人,他们都曾获得一把手领导的大力支持,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得罪了很多其他势力。商鞅得罪了太子以及贵族,苏秦得罪了齐国大夫,张仪跟太子和大臣的关系都不好,戚夫人得罪了吕后又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如果说大BOSS是大树,那么他们就是仅仅攀附大树的藤蔓,跟周边的生态环境割裂甚至敌对,大树一倒,他们便没有活路了。
被自己一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局面所迷惑,缺乏危机意识。如果他们能够早一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在大树倒下之前提前布置安排,也不至于那么惨烈,可是偏偏这几位都自负又大意。在商鞅被车裂前5个月,曾经有一位叫做赵良的贵族劝过他要收敛隐退,他没有听;苏秦的经历比较复杂,在燕、齐的复杂关系中斡旋,机关算尽,却没有盘算好自己的处境;张仪稍微好一点,在秦惠王死后就去了魏国,一年后死去也不算太冤;戚夫人原本有机会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即位的,但是她太小看了吕后,也不懂得去跟大臣们开拓关系,最后儿子被毒死,自己也惨死于吕后手中。
人生在世,不管走多高都不能忘记脚踏实地。
否则,就是把自己活成了无根的藤蔓。
攀附大树不如自己成为大树,寻找靠山不如自己坚实如山。
PS:近两年,各大部门、企事业单位都频频掀起“两学一做”高潮,最近几个月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更是如火如荼。越学越认识到我党的大智慧。我上面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后来想一想,可不就是“群众路线”四个字么?
注: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