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2023-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军花日耕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五百年来无数风云人物为之痴迷。

本书之所以称作阳明心学的入门佳作,是因为郦波教授通过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并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苦难中顿悟至理,孕育出传世哲学。

上面我们介绍了王阳明从小便立志成圣。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圣人,他又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呢?

王阳明在二十八岁时才中举。然而,中举之后,他并没有迎来大好仕途,只是做一些小官,日子也算清闲自在。但是一件事的发生,对王阳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阳明三十四岁时,年纪不满十五岁的朱厚照继位。朱厚照玩世不恭,大权被宦官刘瑾把持。

宦官专权,文臣看不过去,联名上书,却惨遭压制和迫害。王阳明也未能幸免,写给皇帝的信不幸落入刘瑾手中。王阳明被庭仗,打入大牢,之后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在贬谪的途中仍然遭到刘瑾追杀,多亏友人相救,才保住性命。

堂堂状元公子,就这样被贬到荒凉的贵州龙场,这境遇是一落千丈。说是龙场驿,其实完全未被开发,只有零星的几个茅草屋,而且这地方毒气很重,非常不适合人居住。这里的土著居民未被教化,时刻提防并准备攻击外来者。

王阳明在龙场一住就是三年,他一直提醒自己要积极、乐观,不要为眼前的境遇感伤。但一想到死亡,王阳明心里还是会隐隐作痛。一日,王阳明看见一个吏目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向龙场附近的蜈蚣山走去,那里毒气很深,中原人很难适应。王阳明还未来得及阻止,便收到了三个人的死讯。想到在那瘴疠之地,三人尸骨未寒,王阳明心中非常悲痛,就带着仆人去收尸,还为这三人唱了安魂曲、写了一首追悼词。

死亡又一次离自己如此之近。他想起年幼时母亲的离去,成人后爷爷的去世,再后来自己险些丧命。再看看眼下的境遇,心情不免落寞。难道自己的一生都要如此度过么?

无意中,王阳明发现一处山洞,山洞很安静,还能遮风挡雨。于是,之后的每晚,他躺在山洞的石棺中,悉数自己的前半生,思考生与死,思考人活一世,究竟该如何面对痛苦,如何过好这一生。如果是圣人,他们会怎么做?

经过几夜的苦思冥想,一晚,王阳明激动地从石棺中一跃而起,仰天大喊。原来,他终于参透人生至理,那就是“心即理,心外无物”,这就是圣人之道!原来,自己半生苦苦追寻的理就在自己心中啊。原来,一个人存乎于天地之间,终极意义就是要关注、修炼自己的内心。我心不动,世间纷纷扰扰、各种诱惑和痛苦又与我何干?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阳明心学就此诞生。悟道后,王阳明的气量和境界更高了,变得更加豁达和果断。他修建房屋,建造龙冈书院,开始讲学。龙冈书院的影响特别大,当地的土著人或者周边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员纷纷拜王阳明为师,接受王阳明的教化。

果真,圣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好。因为他们有一颗强大到能够承载万物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