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大年
今儿二十四,家乡习俗今天是小年,从这才是慢慢进入过年。
家乡习俗有:二十四打伢过年。小时过年倒没挨过打,有一年二十四我居然打破了一个hou,是农村老人取暖的重要工具。这样我就担心啊!问妈妈,今天二十四打伢过年,还打吗?妈说,打呀,我一阵紧张,妈却笑了,看你态度好,不打算了。我咕噜着说,谁定的规矩?过年还要打伢。妈没回答我,但我长大就知道了是为什么。
过去,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准备的鸡鸭鱼肉都是有限的,主要用来招待客人,从二十四开始这些吃食都准备好了,为了让孩子谨小慎微察言观色,别胡吃海喝的,才说要打伢过年。说到底都是一个穷字闹的。
我的家乡在武山湖畔,所以家乡习俗二十四晚上是鱼下面过小年。成年后,发现这真是我家乡独特的习俗。二十四晚,妈必定会变出一条平时见不着的大鱼,煎得两边黄,加进葱姜蒜,等鱼汤熬得白白的,再下入面条,那鲜甜的味道直往我们鼻子里钻。不用通知,我们早就围在了桌前。妈妈连锅一起端到桌上,然后拿上两炉香,一炉敬天地,一炉敬灶神。妈说,敬土地老有谷,敬司马老有福。然后还放一挂小炮。我们的小年大餐就开始了。
从这一天开始,家里就会有各种客人上门。有表兄表弟来辞年岁的,照现在说,就是来送外婆舅舅年节的。有来送奶奶七十岁的,当然这又有一个讲究,送这不能送整岁的,都送虚岁。有句话说,送七不送八,送八驮刀杀,送八不送九,送九阎王佬接你喝酒。你说怕人吧?所以只能在七之前送或者七送。妈也要出去辞年岁,也要送谁谁几十岁。
二十七,二十八就要吃年饭了。年饭是大餐,记得幼时的年饭总是几大家在一起吃的。大人们爱喝酒,喝着喝着就多了,哭的哭,劝的劝,最后总是乱作一团
三十晚上,奶奶给我们一人一块崭新的钱币,我们慎重的掀开被单,再揭起第一床棉絮,把钱小心的放在第二床棉絮上,然后铺好床。这就是压岁(絮),家乡话絮就念岁。
三十夜还要守岁,一家人团团坐,等到零点到时,就放炮接年。孩子们早已东倒西歪,昏睡过去了。轰隆的鞭炮也赶不走睡神。
初一一大早,就要起床。因为今天是我们的重头戏。妈起得最早,把我和妹妹拉起来,扎好辫子,换上新衣。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奶奶拜年。奶奶会对我们说:“好好,我儿易长易大。”初一早上,早餐是煮粑,粑是自家做的过年年糕。还没吃完呢,已经有勤快的小人儿上门了 ,只听得一声声的“拜年了,拜年了!”从大门口传来,妈连忙应声“来了就是年!”打开大门,又连忙回身从早已准备的箩筐里抓出必备三样薯果花生蚕豆,打发了拜年的孩子。
我们也要出去拜年了。妈妈给我们一人一个袋子,叮嘱我,到人家家里要先叫人,再喊拜年。我家辈分高,叫谁都叫哥啊姐啊的,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叫人一句姐,可出来的却是个七十岁的老太太,吓我一大跳。
我们拜年,是有顺序的。先去大伯家,再到堂叔伯堂兄弟家,接着是跟父母关系好的朋友家。大伯家开小卖部,会给我们一人一个发饼,一些糖再加那老三样。有个堂兄家四儿哥娶了个外地媳妇叫三姐的,我们去时,她会给我们一人一封长条酥糖。还会一个个叫我们的名字,让我难以忘怀。
我们拜到的东西,要赶紧送回去,因为妈妈要应付村里那些拜年的小孩,家里东西肯定是不够的。
普通人家,一般给的就是那老三样,特别的就是糖发饼和酥糖,偶尔会有一个小橘子或者小苹果,最奇葩的一家,我们跟她不熟,但是为了给妈妈创收,我们还是查漏补缺,一家不漏的去拜年。这家没什么人,大门开一半,我们冲上去大喊,拜年了!那早就站在半边门旁边的老太太伸出头,颤颤巍巍的从烟盒里抽出一根香烟,放到我的手上,再抽出一根给妹妹。我们俩面面相觑,心里慌慌的,蹑手蹑脚地离开。后来才知道,那是个孤寡老人。
看家家户户快要吃饭了,我们的拜年活动暂告一段落。回家来,兴高采烈地跟妈吹嘘,谁家里给了啥,谁最大方,谁最小气,谁最热情,谁最冷淡。妈仔细听,还慢慢跟我们解释,谁跟我家亲,谁跟我家疏。
拜年回来,是满满的收获和满心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