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儿子受伤想到的
文/美峰 2019.4.19
今天下午,儿子在校园内崴着脚了。孩子的脚左脚踝骨垢骨折,医生建议打石膏,我觉得先观察,再考虑打不打石膏。
儿子在学校受伤,为了不给儿子造成心里阴影,不想给儿子一种提示,受伤了是别人的责任,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决定以最小的影响孩子为目的,决定鼓励儿子继续上课。
儿子受伤,尤其是像崴着脚这样的意外伤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其实人往往是“吃一堑,长一智”,受到了伤害,以后就会注意安全,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
孩子受伤了,最着急的应该是父母。父母看到孩子受伤,心里会比孩子更难受。但是孩子的态度受家长态度的影响,如果家长不把孩子受伤推卸给别人,孩子就学会了担当,记得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孩,刚刚一岁,正处于学习走路的时候,有一次走路摔跤了,孩子的妈妈就用脚狠狠地跺地一脚,说:“就怨你,把宝贝绊摔跤了,我跺死你。”宝贝还在哭泣了,委屈的不得了,认为自己摔倒是因为地不平的原因。第二次又摔跤了,奶奶又狠狠地踢了一脚石头,说:“就怨你这臭石头,又把宝贝绊一脚。”第三次,第四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一种惯性习惯,只要摔跤,就怨别人,自己没有责任,没有过失。宝贝长大了,遇到挫折或失误,就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而致使自己没有担当。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孩子,摔跤了,妈妈笑着扶起宝贝说:“宝贝乖,摔跤了,宝贝坚强,宝贝不哭。”宝贝看到妈妈的笑脸,也破涕为笑,不再哭泣。与之同时,妈妈则告诉宝贝,宝贝以后走路注意脚下,就不会摔跤了。这样在妈妈鼓励下的宝贝,以后遇到了困难或挫折,就不会害怕,也不会推卸责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孩子。
两个小故事,其实是生活中常常存在的处理孩子摔跤的问题,不同的妈妈处理的方式不同,得到的效果就会不同,培养出的孩子也会不同。
还记得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受了点伤,家长很不开心,让老师对自己的宝贝特殊照顾,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和其他小朋友融入一起了。其他孩子都认为太与众不同,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从而影响了孩子与别人交往的能力。还造成宝贝特别敏感,稍有一丁点不如意,就会大吵大闹,从而让孩子遇错能力越来越差,以至于其他小朋友都躲着她,再也没人敢和她玩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性格。
从儿子受伤的事情,让我想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决定着与人交往的能力,决定着孩子待人接物的习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耳濡目染中熏陶着孩子,不知不觉中教育着孩子,所以说,为人父母者一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多注意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