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之被调侃的父子兵
在读《夜航船》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了“河东狮吼”一词,与我们的大诗人苏东坡有关,我还特意写过一篇读书笔记。
“河东狮吼”故事的主人公是陈季常。季常是他的字,名是慥,也是眉山人。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去造访陈季常。见陈季常的妻子比较厉害,苏东坡调侃的本性暴露,赋诗一首,故“河东狮吼”一词流传下来。
想必是苏东坡与陈季常的关系不错,才会拿此来戏谑一番。苏东坡不但与陈季常的关系不错,与陈季常的爹关系也还是可以的。可能正是因为他爹的原因,苏东坡才与他熟悉的。
不过与陈季常相似的是,他爹也曾被苏轼调侃过。
苏东坡在凤翔时,当时新来了一位武人出身的陈太守,是苏东坡的同乡。
这位陈太守也是个人物,刚正不阿,杀伐果断。他曾经捕获一位恶僧,这位恶僧与权贵交好,但陈太守还是把他交给司法办处理了。有时看见有些寺庙暗中做邪污之事,他又把寺庙给拆了。
陈太守觉得苏东坡是少年得意,有点暴发户的意味。当时的苏东坡还年轻,不愿意服软,与这样硬性格的人相处起来是有些困难的,二人还曾闹得不愉快。
没多久,苏东坡报复的机会来了。陈太守在公馆建了一座“凌虚台”,工作累了可以登高望远感慨一下啥的。他命苏东坡写一篇文字,准备刻在凌虚台的石碑上。
苏东坡一看,这是多好的机会啊,便欣然接受了。要说这位陈太守也是容易相信人,要一位一直与他作对的人做事,那人还一口答应了,就不怕有陷阱吗?毕竟,苏东坡又不是什么好招惹的人。
果然,陷阱就在下面的碑文中。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我就不复制了,总之,这篇表达的意思在古代志记文中属于少见的,文中有讽刺太守不知道所住的城外有山的意味。
要说陈太守年龄大,肚量也要大些,竟然未作改动直接命人刻在碑上了。
苏东坡一看,意外了,可见这位陈太守人还是不坏的。
后来二人的关系好了起来。他一般是不给别人写墓志铭的,但后来却给这位陈太守写了。说明后来他们两个人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