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今日看点男人装

西域孤忠张议潮

2017-04-17  本文已影响114人  李_彦

【一二二三 写历史的工科生】

文:李彦

转载分享请私信,盗文抄袭必究!

大唐忠良张议潮

文:李彦

这一年是大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距大唐帝国河西走廊最后一个据点沙洲(今敦煌)被吐蕃攻取已经过去了六十七年。汉冠已变,乡音混杂,当年孩童早已成白骨青灰。

十月时节果熟粟出,前往沙洲城内的汉人突然增多,例行镇守的吐蕃蕃将对这些变动却视而不见,只顾未时二刻关闭城门回营歇息。这一晚,沙洲城内静谧的星空下涌动着不安。

天泛白,一队身披重铠的士众迅速朝南门聚集,守夜的吐蕃军卒这时才发现形势不对,朝领头的火把迎去。灯火闪烁间,一支支长箭从黑暗中射来,城头的蕃军纷纷应声倒下。

被一箭射穿的蕃将死前看得十分清楚,为首射箭的正是常与其把酒作乐的汉人首领张议潮,而到嘴边的“唐人反了”却已经喊不出来。

张议潮身披坚锐,目光坚定的指挥手下将城门蕃军屠杀殆尽,登上城楼振臂一声,大量汉人云集于城门之下,随即呼号四起。

伴随着信号的发出,黑暗之中瞬间涌现出万千火光,随之而来的便是沙洲城内吐蕃士卒此起彼伏的惨叫声。

(图)张议潮,张议潮(799年3月11日一872年),唐朝节度使,民族英雄。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以大唐节帅之名克复瓜、沙等十一州。

01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劫后余生的大唐王朝尚未从安史之乱中恢复过来,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蕃趁机拿下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后,举大兵直扑河西最繁华之地沙洲。

沙洲也称敦煌,其名字来源自“敦,大也,煌,盛也”,早在汉代与凉州便以富裕闻名于河西走廊。后又经过唐王朝多年的悉心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沙洲之繁盛。

安史之乱后,唐廷为平定内乱将河西诸军精锐尽数撤回内地,吐蕃趁势先取凉州,将河西与长安之联系断绝,唐廷忙于内乱根本无力抗衡。随即吐蕃将领尚绮心儿领兵十余万进逼河西中心沙洲,沙洲刺史周鼎知晓朝廷无力救援,一面坚清壁野、回城固守,一面迅速遣使赴回纥请兵,然而此时的回纥也是自身难保,前后一年援兵仍未到达。

被围困一年后的周鼎认为孤城难守,召集手下将领商议毁坏城池,率军东奔。当时城内的军事首领兵马使阎朝知晓周鼎有弃城之意,便亲自捉拿周鼎,在沙洲人民前将其缢杀以示坚守之心,之后自领州事率领将众抵抗吐蕃包围长达八年。

八年之余,沙洲城内军粮困乏,阎朝下令用州府绫绸一段换取粮食一斗,沙洲百姓纷纷拿出存粮响应号召。阎朝见此大喜,未曾想到民众存粮丰裕且抗敌之信念依然强硬,便安下心来继续死守待援。

此时正处唐德宗建中五年(公元784年),大唐刚从安史之乱脱身,更为甚者在前一年即建中四年爆发泾原兵变,唐德宗被赶出长安并被叛军包围一月有余,所以唐廷根本无心也无力顾及河西之地。而此时的吐蕃国势大增,河西繁荣之地已尽数掌握,只剩中间沙洲一城,因此也能放心地长期围困。

茫茫大漠之中,一脉唐民孤城就这样又坚守了两年有余,此时的沙洲城内粮草军械全部用完,已经无力再抵抗吐蕃。阎朝在得到吐蕃不迁徙沙洲人民的承诺下,无奈开城出降。自此,坚守十一年的沙洲城最终仍然沦陷。

(图)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02

自建中元年(公元781年),吐蕃举大兵历时十一年攻下大唐在河西最后一块领土沙洲后,河西、陇右一带就彻底从唐王朝版图中被分裂出去。沙洲汉族人民的生活便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而张议潮便是其中一部的汉人首领。

占据了河西后的吐蕃对汉人的暴行令人触目惊心,史料记载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辄黔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令穴肩骨,贯以皮索,以马百蹄配之”,唐民甚至为奴而不得。

建中元年(780),作为唐使的韦伦与吐蕃会盟归乡途中,经过河陇地区,当地汉民听闻故国来使,纷纷前来拜见,“皆毛裘蓬首,窥觑墙隙,或捶心陨泣,或东向拜舞,及密通章疏,言蕃之虚实,望王师之若岁焉”。甚至还有早年随王师出征,败亡散落在此的耋耄老人拉住唐使,“问天子安否?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说完已是老泪纵横不能言语。

吐蕃在河西进行惨无人道的统治,作为当地汉人首领的张议潮早已忍无可忍,一直私下结交豪杰,募兵筹划归唐。

时过境迁,经过唐武宗多年惨淡经营,大唐已有中兴之像,而此时的吐蕃却因为赞普王位之争陷入内乱,大将拥兵相互攻伐,国势大颓。大中二年张议潮抓住时机于沙洲顺势振臂一呼,汉人闻之百应,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一夜便将沙洲光复,沉陷六十七年的敦煌终于再次回归大唐。

为了及时获得唐廷的支援,张议潮拿下沙洲后便立即遣十队信使,手持十份相同文书,各自从不同方向朝唐都长安进发。

河西走廊南面是巍峨雄壮的祁连山脉,北面是黄沙大漠,东面临近唐国境被吐蕃封锁,可知十队信使所历艰险。万般艰难之下,唯独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领的一队从东北方向贯穿茫茫大漠,到达天德军镇所(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听闻张议潮起义一事,大为惊叹,在其庇护下,历时整整两年的这一队使者终于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成功到达长安,朝堂上下大为震撼,皆赞叹连连。

张议潮知晓使者归都不易,唐廷一时也难以发兵相助,便整顿兵甲,发展生产,做好独自应敌的准备。同时利用吐蕃内乱势穷,在吐蕃河陇两大势力尚婢婢和论恐热之间纵横捭阖,到大中五年接连率领沙洲军众收复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之地,河西走廊除凉州以外已尽数被收复。同时恢复了元气的唐廷也派军收复了陷于吐蕃多年的三州七关,一时河西关陇遥相呼应,大唐声威大振。

大中五年八月,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为使者,携十一州地图再次前往长安告捷,为表示对唐廷忠心,特留张议潭于长安为质,朝廷大为感动将其封为金吾卫大将军。

自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河西完全沦丧之后,河西走廊便成大唐心中阵痛,唐宪宗之后历代君王都试图收复河陇,再造帝国之荣光。然而终忙于内政纷乱,根本无力企及。熟料万里之外的西域竟有如此英雄人物,以一己之力复千里河山,河西唐民沦陷敌境近七十年,仍能一心系国,实为难得。

唐宣宗李忱接见使者听闻张议潮奇迹后,颇为惊喜,大赞“关出西将,岂虚也哉”,便以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全权掌管这十一州的行政军务。

与唐廷接洽后的张议潮更加振奋,守备治下十一州抵抗吐蕃入侵之余,归唐之心更加强烈。而河西之地周边民族众多,势力交错会于一处,事物杂乱,张议潮“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

大中十年,吐蕃不甘失败,盘踞在沙洲附近的吐浑王趁九月麦熟前来劫粮。张议潮迅速点兵前往迎击,吐浑王深知议潮军事能力超众,本意只图劫粮,不敢应战。归义军在西同附近追上敌军,蕃军一交锋便知不敌,一路溃败。议潮下令诸军穷追不舍,行径千余里一直追赶到吐浑国境,吐浑王无奈之下只能迎战。

议潮急令将士分军整队,挥展旌旗,鼓声雷动。步兵兵分两阵,左右上前合围敌军,议潮率精骑手持白刃,于阵中待步兵分道后争先突进,直踏敌阵。一时黄沙漫起,狼烟冲突,唐军再显天兵风采,而处于归义军包围的蕃军早已势穷、一击即破,“蕃戎胆怯奔南北,汉将雄豪百当千处”。

获胜后的张议潮抓住吐浑宰相三人,于众军前枭首,随后全军齐奏《大阵乐》,慷慨而归。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图)吐蕃曾长期统治河西走廊,张议潮率沙州(今敦煌)民众起义,推翻吐蕃统治令唐朝恢复河西疆土,张议潮部众被封为归义军

03

掌管河西政务的张议潮在接连击破吐蕃围攻,将局势打开以后再也按捺不住归乡之情。张议潮可以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沙州人,自小受到吐蕃的严厉掌控和文化倾浸,只能从老人口中得知大唐何等盛世,但仅凭老人早已模糊的记忆却足以令其驰思遐想。

大唐汉民之荣光不断激励着年轻的议潮,驱使其于壮年之时举旗一方,如今逐渐步入晚年的张议潮归国念想却更加强烈。

但此时连接河西和祖国的枢纽凉州仍被吐蕃占据。一心归国的张议潮不再犹豫,于大中十二年八月二日,命其侄张淮深率精锐七千直指凉州,兵贵神速四日便到城下。可这最后的归乡之路却走的异常艰苦,吐蕃深知凉州之重,派遣重兵驻守,归义军从大中十二年至咸通二年历时三年才将凉州拿下。

凉州一役因文献缺失不能详知其过程,但这历经艰辛的一战却对大唐王朝控制河西关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自此之后,河西关陇连成一片,“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唐之中兴,自此方成。

归国路途已被扫清,但作为镇守一方的节度使是不能轻易离开治所的,张议潮只能时时面东兴叹。咸通八年,议潮苦等良久的归国之事终于出现了转机,他留守京师为质的兄长张议潭去世。依唐旧制,大将在外,必有亲近留质京师,已近古稀之年的张议潮毅然决然将河西政务交由侄子张淮深,忠诚赤子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

议潮到达长安之时,满朝文武叹颂,唐廷授以右神武统军,晋位司徒,享以厚遇。

咸通十三年八月,民族英雄张议潮安度五年后,于长安驾鹤西去,享年七十四岁。耗讯传至河西,万众悲念,四境齐哀。

04

苍山巍巍,大漠茫茫,华夏再兴,司徒归阙。虽汉之苏武,不承其功;明之吴云,无享其名。张议潮以彪炳万世的壮举,成为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长河涌现出的无数民族英雄中极为闪耀的一个。

愿如此英雄人物,不再没于青竹,谨以此文,以表崇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