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22-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海2021

   2011年1月4日,北京,798艺术区,一场特别的生日聚会隆重举行,与会者近千人,聚会的主人是5天前刚刚去世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天,是史铁生60岁生日,他的朋友真正把这次聚会办成了“节日”。他们在通知里写到: 1.请不要带花圈、挽联;现场有卡片,可供寄哀思。2.可带漂亮鲜花。3.请着漂亮服装。

      聚会大厅几乎没有灰色,清一色的热闹喜庆的大红,入口处设置了插满60颗蜡烛的生日烛台,烛台外是一圈留言的围栏,上面贴满了大家对史铁生的生日寄语。硕大的生日蛋糕不逊王子的。

     现场,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赶来的邓永林医生报告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根据史铁生的生前遗愿,他的肝脏移植给一个38岁患者,现在该患者状况良好,已经能够下床走路了。

    史铁生妻子陈希米说,“感谢朋友们前来参加史铁生60岁生日聚会。过去,铁生由于身体原因,总不能尽情聚会;现在他不累了,大家可以尽兴了。 ”于是,众人含泪分享了他的生日蛋糕。

    有人说,在当前轻阅读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来的作家,因为在泛娱乐时代读史铁生的作品是自讨苦吃。但正因为此,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不像某些作家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而一直遵循内心的指引创作,戒绝着浮躁和诱惑。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史铁生的人生准则,潜心、静心地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他最大的满足。

    作家何建明说,“我们每年都会产生不少亿万富翁的作家,可究竟有多少作品能流芳百世?”;“中国作家中像史铁生这样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不多了,他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创作!”

    史铁生自小便是个十分优秀的学生。以至于过了许多年后,他的妹妹史岚因为户口和学籍问题难以找到学校读书时,他父亲去往史铁生从前的小学和学校领导提到了史铁生,校领导和老师们觉得既然是史铁生的妹妹,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史岚这才插班读上了二年级。

   不仅幼时深受老师喜爱,后来读中学时到了清华附中,更是因着他的优秀名声大噪,成为了校园中的风云人物。他的责任心强,彼时还是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少年,只是这个优点反倒成为他后来悲剧人生的根源。

     1969年,史铁生积极响应“上山下乡”运动,暂时停学,赴往延安一带插队。在延安插队的时候,因过度劳动,他的脊髓受到损伤,腰腿疼痛。其实此时他能够申请“病退”回家养病,接受治疗。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病情也愈来愈严重。后来的一场大雨让他撑不住的,持续的高烧,农村贫匮的医疗资源,病来如山倒,他这个病,从前的隐患便都显现出来。病去如抽丝,他休养了许久,还是难以回到从前的状态了。

     1971年,他终于撑不住了,只得回京治疗。一年后,他又倒下了,生了场大病。而这次的他却没有从前那样幸运,他再也无法站起来了。那年,史铁生才二十一岁,本该是施展抱负的大好年华,他却成了家中的拖累。

 《秋天的怀念》中,他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他似乎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的心中已存死志。而命运仿佛是个残忍至极的编剧,这场巨大的劫难于他而言,仅仅是个开始。

   1980年,史铁生病上加病,肾部出现了问题。此后只能依靠尿管生活,连正常排尿都无法做到。加上双腿瘫痪,就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家中亲人的帮助,更罔谈生活独立。且为了给他治病,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欠下巨额的债务。

   从众人眼中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拖垮整个家庭的累赘,甚至于母亲到临逝前都未曾放下对他的担忧,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彻底地改变了原来那个温和坚毅的青年。后来,母亲去世,挚爱的女友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妥协,离开他赴去远方求学。诸类种种都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他的精神。

   而尼采说过一句话,“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史铁生知道,即使命运将他的身心摧残,即便他再也无法站起,但他依然可以去坚持尝试,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巨人。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历经诸多困苦后,史铁生云淡风轻地写下这段话。

    没有谁可以一下子接受疾病和死亡,但史铁生却是“一下子”面对了这些。先是双腿瘫痪,然后又是肾衰,然后又是脑溢血。

  老天给了史铁生一堵坚硬的墙,却在墙上开了一道门。

   这道门,就是离史铁生家不远的地坛公园。那段时间,他整天呆在地坛公园里,一呆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那段时间,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老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老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他独处、他悲伤、他观察、他思考。他把他的独处、悲伤、观察、思考写成了散文《我与地坛》。在他1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中,这篇写于1990年的《我与地坛》,在他59年的生命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与地坛》中,他用相当大的篇幅谈到他的母亲。他写道,“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他的小说发表了,他的小说获奖了,但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老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生死之事,自古便是庸人、俗人备受其扰,圣人、“仙人”平淡豁达。而往往是后者,能于须臾之人生中,撷取熠熠光彩。

   譬如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当下活着的时候,我都未曾透彻生的道理,何必花费时间去琢磨死亡?这是平淡。

   譬如庄子:“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我死后自有天地珍宝常伴肉身,日月星辰皆是无价,这样的死亡,我又有什么不满足呢?这是豁达。

    而今日的主角,不必穿梭千年光阴去窥测他的人生乃至精神。他亲近得仿佛就是生活于街坊的普通人,却又因着他跌宕的人生得以成就那份不平凡的灵魂。他是史铁生,一位职业是生病的业余作家。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带着浅淡的微笑,携着过往几十年的腐草枯叶,揣着心中的似锦繁花,跨越了那个只属于他的节日。他是精神上的巨人。

    他的灵魂终于不会再被躯壳束缚,他在那场关乎生死的盛宴中,真正得到了解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