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的危害
什么是碎⽚化阅读?碎⽚化阅读指的是利⽤短⽽不连续的时间⽚段进⾏简短⽽少量的⽂本阅读。“碎⽚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式“普及率”越来越⾼。类似“碎⽚化阅读导致⼈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
碎⽚化阅读是近⼏年很流⾏的学习⽅式,可以通过很短的时间学会⼀个知识点或是知道某件事情,有的⼈通过碎⽚化学习学会了很多东西,有的⼈则是深恶痛绝。
你认为碎片化阅读有哪些危害呢?该怎样化解这种碎片阅读带来的危害?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碎⽚化阅读?
碎⽚化阅读指的是利⽤短⽽不连续的时间⽚段进⾏简短⽽少量的⽂本阅读。
碎⽚化阅读是近⼏年很流⾏的学习⽅式,可以通过很短的时间学会⼀个知识点或是知道某件事情,有的⼈通过碎⽚化学习学会了很多东西,有的⼈则是深恶痛绝。
⼏乎每个⼈都有体会,但是每个⼈的体会⼜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怎样才算碎⽚化阅读,碎在哪个⽅⾯,碎到何种程度,不同⼈的观感可能是不同的,也难以有统⼀的认识。
“碎⽚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式“普及率”越来越⾼。类似“碎⽚化阅读导致⼈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论愈演愈烈!
事情到底是不是这样?
1.时间碎⽚化
根据统计现代⼈每天打开⼿机的次数有近两百次,也就是时间被切得很碎。古⼈读书可以⼀⼝⽓从早上读到晚上,⽽在今天这就⾮常奢侈了。
假设我们每天总共花⼀个⼩时来读书,但这⼀个⼩时⼜被切成了⼗⼆份,也就是每份⼤概五分钟来读书,那意味着什么呢?那意味着,在这五分钟⾥的前⼀两分钟你可能都在回忆上次阅读的内容或者重读之前的内容,好把思路给接上,⽽当你刚刚接上以后不久,可能就要被打断。这就会造成⾄少两个后果:效率低下;难以对阅读材料构建整体性的理解。前者尚可以通过增加时间投⼊来弥补,⽽后者则可能是致命的。
2.加⼯浅表
碎⽚化阅读还有⼀个典型特征就是加⼯浅表化,讲得更通俗⼀点就是浅表化的阅读。
由于时间的匆忙和急促,我们都没有太⼤的耐⼼在⼿机上去仔仔细细阅读⼀篇⽂章,我们常常只是以刷屏替代阅读。但是如果你回想⼀下,你从⼩到⼤在学校⾥学习的经历,有没有可能是在对学习材料如此⼤致泛览的条件下就学到真东西的?
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现在⼜怎么能欺骗⾃⼰以为通过如此肤浅的涉猎就能有所受益呢?
3.涉猎混杂
碎⽚化阅读的另⼀层含义,是内容的碎⽚,⽀离破碎,全⽆章法。
由于信息爆炸和⽣存压⼒,很多⼈会产⽣信息焦虑,他们急需弄明⽩什么样的知识是⾮学不可的,否则就⾮死不可。但这个问题是没有准确答案的。于是你被各种吆喝声所包围。
如果你的学习模式就是这样⼀种被动承接式的,只是每天重复着消费别⼈推送给你的、号称很重要的知识,那么你就失去了主动探索式学习的能⼒,就⽆法建⽴⼀条⾃⼰的学习主线,个⼈知识体系更是⽆从谈起。
4.拣择失当
⾃媒体时代,太多的⼈为凑数⽽写作。在耸动的标题、精致的排版、炫⽬的配图、写意的分⾏之下的,是粗糙的见解、传抄的段⼦、娴熟的话术、⾃称的⼲货和连绵不绝的废话。
太多这样的信息垃圾,充斥在我们的眼⽿之间,
甚⾄被模仿、被⿎励,⽣⽣不息。
如果你没有起码的信息品味,没有对信息质量进⾏独⽴判断的意识,那么你很可能每天都会进⾷相当数量的此等货⾊。在⾷材太差的情况下,再好的厨⼦也⽆法做出合格的菜品。
所以纵然是碎⽚式阅读,你也需要对阅读的材料进⾏严格挑选,不然就⼲脆做点别的事吧。
5.兴趣随机
你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恐怕很多⼈都答不上来。
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空前丰盛让⼈们眼花缭乱,⼜不免观花⾛马。对⼀件事物的兴趣,迅速燃起,⼜迅速寂灭。
如果你对某件事物有恒久的兴趣,那么不论你
是碎⽚地去弄它还是整块地去弄它,都不⾄于捣腾得太差。但如果兴趣都是不稳定的,那么碎⽚化的阅读就更加显得徒劳。
况且碎⽚化的⾏为会反过来影响你的兴趣形成,因为当你没有较完整的时间去做哪怕深⼊⼀点的探索的时候,当你刚刚点燃的兴趣⽕苗马上被其他事情所打断的时候,你也就不⼤可能塑造出稳定的兴趣。
6.⽬标模糊
阅读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标?恐怕很多⼈对这个问题连考虑都没有考虑过。如果以消遣时间为⽬标,那么玩游戏可能时间消磨得更快,如果以提升⾃我为⽬标,那么碎⽚化阅读也并不是上佳的选择。所以,碎⽚化阅读处于⼀个不尴不尬的位置,看上去有那么⼀点⽤,实则⽤处⼜不⼤,它实现不了什么,但也离不开。
7.功底不⾜
在⼀个领域⾥,有些是基础性的知识,有些是
进阶性的知识,学校⾥的教学,⼀定是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进阶的顺序展开的。
但是当你进⼊社会以后,原有的学习秩序荡然⽆存,于是出现了⼀个⾮常普遍但⼤多数⼈没有意识到的现象:很可能你读到的很多内容因为缺乏基础知识的学习⽽⽆法真正理解。
⽐如我发现很多⼈对⼼理学既很感兴趣,⼜存有很多的误解,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相关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统计学、科学⽅法论的训练。同理,如果你在经济学、⾦融学、政治学、法学等⽅⾯缺乏训练,那么你也很可能对很多现实中的经济社会相关的讨论⼀知半解或者误⼊歧途。
互联⽹上流⾏的“⼲货”式⽂章或者课程渲染了⼀种浮躁之⽓,它们轻易地许诺你只要掌握若⼲
关键性技巧或者观念就可以速成,并且可以在碎⽚化时间、便携式场景中完成这种速成,就是忽略了学习活动中基础性知识的必要性。
8.输出吃⼒
写作说⽩了是⼀种熟能⽣巧的活动,唯⼿熟⽿。相⽐于说话,写作的⼀⼤优点是可以反复修改。所以对于⼤多数⼈来说,⼀般建议从写作开始输出,写⽽优则说,然后开课讲学。
写作或者其他的输出活动,逼迫你把已知的碎⽚整合起来,写⼀篇⽂章就像完成⼀个拼图,写⼀本书就像完成⼀个硕⼤的⽴体拼图。
但是很多⼈会因为对⾃⼰写作能⼒的不⾃信⽽对这样的输出退避三舍。
尽管他总是在输⼊,但是对输⼊缺少必要的检
视,没有输出的情况下,他甚⾄⽆法判断,他所摄⼊的信息到底哪些是真的有⽤的,这样的阅读当然就成效甚微了。
想要改变这些,进⾏真正的学习:
1、坚持长时间阅读,免去⼼浮⽓躁,能够沉浸在书本中。
2、清点⾃⼰的基础知识,进⾏螺旋式的上升思
3、筛选重要且有⽤的知识,避免繁杂且凌乱的知识⼲扰⾃⼰。
4、善于记录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扎实的笔记能够理清思路,锻炼⾃⼰的逻辑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