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我满怀期待而又胆战心惊地跑完全程
42.195公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被跑友们怂恿,在线上进行马拉松比赛参赛报名的时候,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心里想,自己已经连续两年每周跑步三天以上,跑个马拉松应该问题不大;再说,成马的中签率不高,像我这样没有任何参赛经历的小白选手,中签的可能性也不大。
7月29日,抽签结果出来,我居然中签了!
我清楚,作为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小白选手,要想安全完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精心准备、充分准备。
中签当天,我去运动商店的马拉松专柜买了专门的鞋子、袜子、短衣短裤、运动腰包。我告诉自己,既然中签了,就要全力以赴。接下来的三个月,我要穿着这身焕然一新的行头让自己迎接跑马的最佳时刻。
在备赛过程中,跑友们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我遇到的一大堆问题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事儿。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在正式比赛前跑一次全马?他们说,作为业余选手,那样做弊大于利,既可能让自己受伤,产生畏惧感,还失去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应有的新鲜感,到时候容易让自己兴奋不起来。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跑一两次20多公里的长距离即可。于是,8月和9月,我各跑了一次半马。
第二个问题,需要加大跑量吗?我平时每次跑5公里左右,他们建议,每次跑步的距离提高到10公里。
第三个问题,需要天天跑吗?不,他们说,每周一定要休息两天,必须让身体及时恢复。
第四个问题,如何提高速度?他们问我:“你的参赛目标是什么?”对我来说,第一次参赛,首先是安全跑完,不能受伤;第二才是跑出理想的成绩。也就是说,快慢不重要,一公里跑5分钟、6分钟、7分钟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找准让自己舒服的跑步节奏,能够长时间按照一定的速度跑下去。
有目标的备赛,感觉很不错。我每周跑五次,每次10公里,时间都控制在一小时以内。9月的半马,我第一次跑进两小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庆节第一天,外出旅游时我突然觉得腰疼,上下车都变得很困难,更别说跑步了。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以前的腰肌劳损变成了腰椎间盘突出。
还能参加月底的马拉松吗?
我一下子犹豫起来。网上的说法很多,几乎都是不主张参加。医生告诉我,腰椎间盘突出更要坚持运动,原则是:疼痛发作的时候坚决静卧休息,没有任何症状的时候坚持锻炼。
在硬板床上躺了一周,每一天除了睡觉也要躺上10个小时。那真是漫长的一周!
症状终于消失了,我立即恢复训练。头三天,我每天只跑5公里,配速降到七分多钟,腰挺得笔直。然后,加到一天8公里。一周后,加到10公里。
还不错,腰部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我又有些蠢蠢欲动了。
我开始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最终,按照比赛前腰部不舒服坚决不参赛、比赛时腰部不舒服坚决停赛的原则,执行能跑就跑、跑不动就走的承诺,家里人勉强同意我参赛。
赛前最后一周,我开始降低跑量,每天恢复到从前的5公里。赛前两天,我只是到运动场走了几圈,让自己完全放松。
终于,10月27日,我迎来了我的第一场马拉松。当然,如果腰部不适应,这就很可能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场马拉松。我很期待,又很担心。
早上五点半,我的早餐是牛奶和面包,还喝了一碗白糖开水。按照跑友们的告诫,我没有吃鸡蛋,也没有吃其他能产生气体的食物,比如米饭什么的。
六点半,我已经站在出发等待区,天有点冷,因而更有些紧张了。和几个跑友合影留念,跑友们不断提醒我:一定要控制好速度,尽量慢点,不舒服就停下来,这次不行还有下次。
七点,主办方在现场组织的热身运动让比赛气氛活跃起来。我随着人群从D去往A区慢慢移动,希望自己尽量靠近起跑线。
七点半,比赛正式开始。起跑点两侧的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呐喊声、喇叭声、吆喝声、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我在心里默念着,“稳住”、“慢一点慢一点”、“不急不急”。
没跑几步,一起报名参赛的几名跑友已经不见踪影。我一面在脑海里回忆着跑友们所讲的比赛过程注意事项,一面东张西望、慢条斯理地跑着。
第一个补给点,我没有停下来。到了5公里处的第二个补给点,我从志愿者手中接过水杯喝了两口矿泉水。据说,水自胃排空到发生作用,至少需要40分钟,因此,比赛的前半程要多喝水,后半程则可以少喝甚至不喝。喝水的时候不可以停下来,要捏着杯口边跑边喝,慢跑着喝两口就扔掉。我一切照办。
几万人一起跑,哪怕觉得自己跑的很慢,时间也会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就到了第一个10公里处,显示牌表明我用了66分钟。我心里想着,还行啊,按照这个速度,完成比赛不是问题。我开始变得有些信心,心情轻松愉快,不断地和路旁的围观者击掌欢呼。
第二个10公里用时68分钟,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按照跑友们先前的指导,我吃掉主办方发的能量棒,去补给点喝了几口饮料,不再喝矿泉水。
25公里处,我摸出一颗盐丸放进嘴里,开始给自己补仓盐分,又在补给点吃了半截香蕉。
跑半马的人这时候已经结束比赛,赛道上只剩下跑全马的。看着道路两旁助威的人群,虽然已经稀稀落落,我依然不由得生出几许豪气:你们看吧,我跑的可是全马。
此时的赛道上,人群已经完全拉开距离。有人抽筋了,在路边停下来压腿。有人抱着身边的朋友哭诉,说着再也不想跑下去的话。有人干脆离开赛道了,也不管是否遗憾,更不管是否有人嘲笑。
第三个10公里,我居然又用了68分钟。我心里想,这有些神了,难道我能够用一个配速跑完全程?!我去了一趟卫生间,然后还停下来和一个坐着轮椅参赛的选手合影。
之前出的汗水已经风干,我始终按照既定节奏往前跑着。我甚至想,人们所说的那个跑不动的撞墙期呢?怎么还没有出现?!我真的有可能按照这个速度一直跑到终点。
突然之间,小腿肌肉很有些酸疼。我不以为然,一路鼓励着那些停下来的跑友赶紧重新跑起来。我告诫他们,一旦停留的时间过久,重新启动会很艰难、很痛苦。
其实,我这个时候的速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赛后看比赛成绩,我第七个5公里用了36分钟。
让我很欣慰的是,我的腰始终没有不良反应。我用手捶了捶它,对它今天的表现非常满意。
我继续勉力往前跑着,到了第38公里的地方,一种特别想停下来的意识向我袭来。这个时候的速度,估计和快走已经差不多。
桂溪公园到了,我已经在快步走。路旁,闪现出一排货柜,上面摆满了各种小吃。说实话,我一下子觉得自己饿了,很想停下来吃两碗。
距离40公里显示牌不远的地方,一群“兔子”(配速员)跟了上来。他们边跑边喊:“破五在望啊,大家加油啊!”想着还能在五个小时以内完赛,我一下子来劲儿了,再次快速跑动起来,开始向终点冲刺。
终于跑完了。我用4小时55分跑完了马拉松。我49岁跑了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
奇怪的是,站在比赛终点,我竟然异常平静,没有一点兴奋感,也谈不上骄傲。我只是想,看样子,腰椎间盘突出不是大问题,我还可以参加下一次马拉松比赛。
赛后头两天,腿酸疼,尤其是上下楼的时候。赛后第三天,我开始进行恢复性跑步。
这是2019年的事儿,2020年遭遇疫情,我到现在还没有跑过马拉松,只能在这里回味去年那场马拉松。对我来说,那场马拉松最大的收获,一是身体还行,二是自我控制力还行。
快跑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