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青春的尾巴去奋斗知识体系学习方法

与其拼命寻找方法,不如下定决心死磕

2016-07-18  本文已影响139人  河东西
图片源自网络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寻找可以少付出多得回报的方法。

无论是考试解题,还是干工作。

于是那些传授方法技巧的成功学书才能大行其道。

其实,每种方法背后需要的付出都不是轻松的。

而我们却总以为方法是终南捷径,能够让我们一步登天。

1

上大学时,为了学好英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

李阳疯狂英语的不要脸大声朗读法。

钟道隆的逆向英语听写法。

新东方的单词联想记忆法。

星火系列的英语学习工具书。

等等,买了很多书,浮皮潦草、浮光掠影,没有一种方法坚持下来了。

往往是一种方法坚持不了一个月,就觉得比较难,开始尝试新的方法。

而寻找方法的过程,却让我有了正在努力、接近成功的错觉。

不过错觉只是错觉。四级凭借高中底子勉强过关,六级考了四次都没过,最终还是放弃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管那种方法,只要选准一种,坚持下去,我的英语应该不是现在的水平。

其实,在学习上,我们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坚持死磕的决心。

说白了,以我当时的努力程度,无论用什么方法都白搭。

而每一次转换方法,其实都是对前面付出的时间、精力的否定,这样的反复,其实是极大的浪费。

记得有一段时间学习时评写作的时候,也是如此。

买了很多写作方法的书,看着那些时评大家阐述的方法都很好。

但是自己尝试运用的时候,很难贴切自如。

现在想起来,没有对社会深刻的认知,没有对准备评论的重点领域的深度学习研究,想要运用好那些方法是不可能的。

而当年很多时评写手,现在都成为某个领域的评论大家,自己的水平却并没有多大进步,心碎。

2

工作之后,开始渐渐明白,所有牛逼的人物,固然有他成功的方法论,但这方法论其实都来自于艰苦的死磕。

就像误入桃花源的打鱼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不经过初极狭的坚持,很难看到豁然开朗的风景。

认识一位报社老师,写作能力极强,善于运用各种文体,尤其擅长写作深度特稿。

一次聊天,问他怎样掌握这么多文体的写作方法的?有什么秘诀吗?

他苦笑着说,深度采访加反复修改。

这么简单?

对,就这么简单!

一开始进报社时,他带着一肚子新闻学理论,开始尝试套用各种写作方法,新华体、华尔街日报体、财富杂志体。

但是,当他满心欢喜交上自己第一篇独立采访的深度稿件时,却被编辑直接打回重写。

一位老编辑说了一句令他至今难忘的话:马步不扎稳你怎么练降龙十八掌?

从那起,他不再寻文章写法上的表面技巧,而是扎扎实实从采访开始练习,整理素材、分析数据、提炼信息,把最关键的内容呈现出来。

有时一篇稿子,他会写数万字,再删减到几千字,反复修改。同题材的文章,他会找来业界最牛的,反复阅读分析,直到通透见骨。

光摘抄笔记,就做了几大本。

今天他倚马可待的写作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不是方法教会他的,而是靠时间磨出来的。

3

简书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分享技巧、一小时学会某某技能的文章,非常火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者在介绍这项技能之前,往往已经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个小时的苦苦练习。

通过文章分享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过是举重若轻罢了。

如果这些方法,你想拿来就去应付学业、职场和人生,往往会眼高手低。

这也就是,很多人所感慨的,听过了无数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这些所谓的道理、方法,不是你亲身实践得来的,它们始终外在于你,尽管看上去很美,但却难以握紧。

当你尝试一种方法觉得困难,想着换一种方法可能更简单时,说句实话,以你这么low的水平,哪种方法对你来说都不可能轻松。

怎么办?

找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拿一种方法——无论什么方法都行——当做工具,从零开始死磕。

忘掉一切技巧、捷径,不奢望轻而易举、一步登天。

记住老子的一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把一种拳法练到极致就是高手。

把一种方法用到极致就是牛人。


PS:连续翻了好几个简书大神的文集,本想寻找一些写作方法,却得出了上面这些想法,与大家分享,欢迎留言交流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