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跟孩子谈谈性

看到“性”这个字眼,你是不是有点点不适?有点点抵触?就像有些人看到“死亡”二字一样,心里莫名的产生恐惧,所以不愿意面对它,逃避它。
这几天由于某某集团老总猥亵儿童案扑朔迷离,各大媒体发声不畅,转而纷纷发文呼吁关注未成年人性侵害问题以及性教育问题。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很天真简单的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
——《小王子》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构成社会的每一个单元,应该如何从身边做起做好必要的预防和保护呢?
1. 性变态的成因
首先我们要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更好的教育下一代,减少此类人格的形成,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凡是脱离常态即为变态。恋童癖就是性变态的一种。而所有性变态行为都可以从幼年早期生活过程中找到畸形的原因。所有恋童者,几乎无一例外是一种性格上长期积弱的产物。
佛洛依德认为,人在成长的早期对母亲的要求是吃奶(即乳房)。随后随着可掌控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可以获得快乐,长大后就有了性。但在一个正常人的成长中,社会(包括家庭)会给他一些要求,给他一些生活乐趣,转移了这种需求,人就获得了升华,也成为一个正常人。如果在这过程中一旦出现缺陷,这种需求就会被保留。这时,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现为病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固着”。
对性的这种“固着”就是导致各种性变态的成因。
2. 性教育的步骤
了解“性”知识,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可以使我们的孩子发展出正常的人格,同时也可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和孩子谈一谈“性”,是必要的。
我非常认同李玫瑾老师的观点: 和孩子谈“性”得分步走。
她认为:
第一步,在童年早期6岁之前,主要是认识性别和建立保护好自己的意识。
这个时候应该由妈妈来完成这个教育工作,在洗澡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只有爸爸妈妈可以给他洗澡,因为身体是不能随便给人看的。如果有人碰触自己的身体应该偷偷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你保密。这样孩子才敢说,你才有可能帮助他保护他。很多性侵都发生在孩子还完全不懂性的时候。
最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而孩子不敢说
再大一点,比如小学阶段,孩子有点懂事了,就可以告诉他:无论是老师还是任何其他年长的异性都不可以和你单独共处一室,更不能跟对方出去。假如有老师把你带入单独相处的环境,对方关门,你就要拒绝并马上离开,可以大喊也可以踹门,总之引起群体的注意,就容易脱离危险。
还有6岁以后,我们需要教育孩子即使在家里也要养成性别观念,这个时候洗澡女孩是不是可以避开爸爸?男孩可以避开妈妈。不要光着身子,开着窗帘在家里随便走动。爸爸妈妈也不要在家里光着膀子走来走去。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第二步青春早期,12岁左右。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叫“性别魅力和修养”。
游戏和日本的少女漫画还是少碰
我的理解是,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性意识,应该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理解性和表达性。真正的男性魅力和女性魅力不来自于外表,依靠的是内在的气质和修养。比如:温柔善良的女孩让人觉得有女性魅力。勇敢有担当的男孩让人觉得有男人味。
不需要奇装异服,什么露背露装、露脐装、打架之类的,只会引来危险,并不能获得别人真正的长久的好感。
第三阶段是青春期16岁前后。花季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是“性历史教育”,继而懂得性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性”对人类的意义。为什么从母系变到父系?为什么从群婚变成固定的性伴侣?为什么不同国家、种族、宗教在“性”上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禁忌和规则?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切,不管不顾那么人类生活就没有进化到文明程度,肆意的放纵不仅有可能毁灭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种族。
3. 性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谈呢?这是困惑广大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性”这个话题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是一个禁忌话题。有的家长甚至连看到这个字都会产生抵触心理。我们没能把它“正常化”,甚至过分的“丑恶化。”
正因为家长的这种“谈性色变”,“如临大敌”或“讳莫如深”,使得我们国家的性教育极度的匮乏。滋养了大批的性盲,同时也导致了无数的惨剧。
曾经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妈说我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还特地带我去看了那个垃圾桶,说:闹!这就是当初把你捡回来的那个垃圾桶。
非常惊诧于这个妈妈的幽默感。可是你这样认真的对待一个谎言,真的好么?它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归属感),反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好奇心。
“你是充话费送的。”
“你是胳肢窝里长出来的。”
“你是路边捡来的。”
......
所以,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时首先家长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
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不要回避,也不要转移话题,更不要如临大敌,惊慌失措。也不要长篇大论,你只需回答孩子当下的问题即可。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兴趣也只到当下为止。
比如,2-4岁的时候,孩子会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你只要平静的说,你是从我肚子里来的。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问了,你就不说。
如果孩子又问:“那我是怎么从你肚子里出来的呢?”
你可以平静的说:是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开了个小口子把你拿出来的,顺便给他看看肚子上的疤。
如果顺产,就说妈妈身上有一个管道,你就是从那个管道里滑下来的。
基本上孩子都不会再问。当然更大些还会有更多的问题。
然后给他看一些绘本,通过绘本告诉他们更深入一些的知识。一张图片在人记忆中的印象比多少句话都管用,而且还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尴尬。所以绘本真的是非常棒的东西,家长们一定要善加利用。
比如:《小威向前冲》《妈妈下了一个蛋》《妈妈的乳房》等,有勇气的家长也可以看《我从哪里来》。
再大一点幼儿园了,给她看《不要随便摸我》《不要随便亲我》。
这样一步步往下走,慢慢深入,慢慢引导,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孩子健康成长,大人也可以安心。
前几天看了一部韩国电影《妈妈不哭》,感叹:养活一个孩子真的是不易。想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把一个孩子养大更需要父母的一些生存智慧。不要再蒙着自己双眼,假装没看见了。危险随时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未雨绸缪才是最好的办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