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

国学是什么(十)

2020-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翻书人读书猫

儒学之本来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非死抱遗经、穷究先人之学。

上篇我们说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终于走上了政治舞台,可本应为国谋太平、为民求安稳的儒学却渐渐失去了本来面目,变成了专事古文研究的经学。本篇我们就来说说儒学在汉代的演变过程,它是怎么成为经学的。

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是儒家学问之所在,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则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却并不是汉时就有的称谓。儒家本六经,其中《乐》无经,乃得五经,而《大学》、《中庸》本来是《礼记》中的两篇,到宋时朱子才取之以配《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经、子本来是一样的典籍,直到汉时独尊儒术之后才把儒家的书单独提出,称之为“经”的。而所谓经学便是专门整理、研究、阐述这些儒家之书的学问。

经学之说,源于今古文之争,这事还是得从汉武隆儒说起。《儒林传》记载:“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这段话大致是说汉武帝即位之后召集天下的读书人献书进策,要用儒学治天下嘛,没有这些读书人、这些书怎么行呢,问题却就从这儿开始了。起初进书的这八人,申培公、辕固生、韩太傅、伏生、高堂生、田生、胡毋生、董仲舒成为了今文学八家,一开始也的确没古文的说法,经学所研究的也就是今文学,可到了西汉末年,古文出现了。

古文一说,先从《毛诗》开始,《隋书·经籍志》是这样记载的:“汉初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毛公此人,是赵地人,是河间献王的博士,这段话就是说毛苌这人对《诗》这部儒家经典很精通,而且他自己说他是从子夏那里学的《诗》,并且自己还写了本《诂训传》来解释阐述《诗经》,这就表明了自己是传承有序且学无遗漏的。本来嘛,古代存书不易,成书也极少,又被战火毁坏了许多,古人学问之传承又多是口头加文字,错漏难免,留下来的多多少少是会有出入的,《毛诗》的出现也正常。可接下来其余诸经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礼记》有了《逸礼》,《易经》有了费友、高相的版本,《春秋》多了《左氏》、《谷梁》,而争端最多的还是《尚书》。

《今文尚书》,也就是此前所说的由济南伏生传下来的《尚书》,一共有二十八篇,这也是被官方所认可的版本,汉初士子所共学之(这里插一句,汉武帝时设置了太学作为官学之所在,这是我国封建时代所设置的第一个官学机构,也是上篇说汉朝用儒学兴教化之所在)。可偏偏出了个孔安国,其人献了一部《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来十六篇,而且据说这部《尚书》原本是藏在孔夫子家墙壁里面的,是鲁共王打破了这墙壁才得以现世的。要说之前不同版本的其余诸经差异主要在于文字之差、个别章句之出入的话,那么这部所谓孔夫子家墙壁凿出来的《尚书》,可就与官方现行之本差距大了去了。前者尚可理解为传书之所误,后者简直就是涉及到经书的真伪了。

争端一起,则原本经世济民的儒学就慢慢变了味,自家先祖的东西是真是假都没弄明白,怎么治学嘛,渐渐地所谓经学就变成了繁琐的考据。这是后话,时间线还在西汉末王莽变法之后。

本来嘛,孔夫子取这些经本古文来立其学问,是要以这些古籍为蓝本借以阐发自己学说的,而儒家子弟所学习重视的也是孔夫子的学问。儒家的书分经、说、传、记四类,六经不必多说,其中传、说都是源自孔子所述的学问,传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部分,说则是没被记录而存在于众弟子之间口耳相传的部分。记则是用来补足经书所说不完备者的部分。所以古今文所传的典籍之间差别原本是不大的,差别是在于各个学术流派各自的学问上。古今文都分家,今文尚好,毕竟是源自汉初所传的官学,都一样的;古文就不一样了,古文主要是民间之学,每一派都是独自研究的,同样的书,大家读后感都不一样嘛,最后得到的学问也就不一样了。俗话说文无第一,读书人之间吵吵闹闹也实属正常,反正官家之学是一回事,民间之学是另一回事嘛。偏偏出了个王莽。

儒家的学问本来是讲实用的,经世济民、匡扶太平是其本来目的,所谓君子六艺哪一个不是实用之学?而在西汉,社会之最大问题在于民生,毕竟打了那么多年仗,民生凋敝的很,偏偏今文不善于解决民生经济之问题,而古文恰恰有所涉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柢还在于两学所出之不同。今文出自鲁地,以《王制》为总汇;古文则出于齐,以《周礼》为大宗。前者讲的是百里之地之治法,后者涉及的却是千里之地的规模,最紧要的是后者涉及了节制资本之法,而前者没有(我们在第七章说先秦显学的时候提到过,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之发展不同导致的,彼时齐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汉朝可是个大一统的大国,按今文学家只讲平均地权可不行,这时候王莽带着他的新政出场了。

王莽推崇古文甚于今文,无关其他,只因为古文之学能帮他更好地治理天下,大国运转已非寡民小国可比拟,绝不是只讲地权就可以的,这时候节制资本之法成为了治国的关键。于是王莽及其徒党理所当然的醉心于古学,这是民间之古文学第一次受到政府的垂青。这也为后来儒学变成考据之经学起了开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篇幅有限,今天就说到这,下篇我们再继续说这今古文之争的白热化阶段,以及谶纬之始。题外话:汉代之大儒实在是多,马融、郑玄、许慎、王肃等等,个个如雷贯耳,曾有一部《中国大儒传》细说了诸儒之行迹、学问,诸位看官对此感兴趣的可以寻来看看,定有收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