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道德真心吗?
有一段时间朋友圈流行一段视频,视频里一名交警向一名摩托车手扔了个不明物体造成摩托车手从摩托车上摔出 。视频只有短短几十秒,却引起了各地网友愤怒,纷纷转载和指责交警暴力执法,更有甚者延伸并列出了更多交警暴力执法的例子 。随着网络的普及,“公道自在人心”这句话似乎更具有实践性 。然而随后官方出来辟谣,事件的男主角是广东潮州一无证驾驶的摩托车手,为逃避检查连续冲卡并撞伤辅警人员,交警不得已才投掷路障逼停 。事件到这里就结束了,整个一出闹剧,但更多的吃瓜群众关注了这件事却并未关注事件的真相,反而更强化了对交警暴力执法的印象,以至于两年后还有人在转载那段短视频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归根结底在于部分交警执法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很多群众对此心中有怨言,又无处宣泄,刚好这个事件成了导火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交警的做法合法,但群众的心里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标准,道德标准 。尤其随着网络的传播以及好事者的参与,部分正义感比较强的群众就容易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 。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例子,傍晚时分,一个工作了一整天的年轻人坐在公交上睡着了 ,这时候,一位刚从公园散步回来的五十岁的大妈,趾高气扬地推了推年轻人“没看见我是老人家吗?现在的年轻人连尊老爱幼都不知道吗?就不知道给老人家让让座!”年轻人睡眼朦胧地瞅了瞅大妈,无奈地让出了自己的座位 。车上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幕,虽然道德上确实应该尊老爱幼,但又觉得大妈的行为不妥,公交后座的一位大哥更是愤愤地说“完全就是在倚老卖老”。符合“道德”的行为为什么有时候又不那么“道德”?什么才是真道德?什么又是假道德?
汶川大地震震碎了全国人民的心,也震出了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但事后却爆出许多让人心痛的消息,其中之一就是明星诈捐 。做慈善原本是一件发善心,道德的事,而诈捐打着“行善”的噱头坑蒙拐骗,不仅不道德,甚至显得卑鄙龌龊 。类似的例子还有“水泥姐”,本以为是自立自强的典范,一个弱女子,不怕脏、不怕累,搬运一百多斤的水泥,而真相却是团队运作,故意炒作,博人眼球,赚流量钱,“假道德”比“不道德”更让人恶心 。“诈捐门”还带来了另一个影响,网络上的各路“侦探”们开始调查汶川大地震期间都有哪些明星捐钱了,捐了多少,然后给他们逐一定罪,诸如“一年赚几个亿,才捐这点钱”,“赚了粉丝那么多钱,买得起豪车,住得起别墅,同胞有难一分没捐,还是人吗?”其实到这,不得不说又是另一个极端,和公交车上的大妈有得一拼 。
综合以上几个例子,可以发现“真道德”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
1.基于事实 。没弄清真相就私自主张,或者帮了倒忙,或者胡乱指责,就是不道德,甚至是诽谤行为 。
2.有原则 。没有原则地帮助别人叫“烂好人”,对歹徒、盗窃犯的帮助更有可能违法犯罪 。
3.自愿自发 。是你发自内心向别人提供帮助,不是谁要求你这么做,同样你也不能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 。
4.没有私心 。你向别人提供帮助,不是为了获得回报,又或者出于其他特殊目的,单纯只是你想帮他 。
那么是否“假道德”就应该受到人们的排挤和抵制呢?也不是 。拿现在各大平台上流行的向山区留守孩子和孤寡老人送礼物的慈善行为来说,即便当事人真的是故意炒作,“假道德”,但他做的是“真善事”,也确实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福音 。再有一点,迫于道德舆论而不得不规范自身行为,哪怕属于“假道德”也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对“真假道德”的拷问,不应该仅仅考虑行为的动机,同样应该重视行为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
此外,现实环境远远要比理论复杂得多,“真假道德”的分辨也没那么容易,有些难以分辨的行为,只要确实做了善事,我们也不应该盲目指责 。比如,一个跳水救人的见义勇为青年,被一家企业招去了,获得了工作,理由是见义勇为的人通常是责任心强的人 。就不能说年轻人别有用心,或是“假道德”。又比如一家餐馆服务员,给拾荒老人端了一碗面,被人拍到发到网上成了网红,最后餐馆老板破格提拔服务员当店长,也不能说服务员是“假道德” 。当事人可能一直都在做善事,只是刚好某个时间点被人发现,而做善事的人更应该拥有更多向上爬的机会 。
又有人要说了,你一直“真道德”、“假道德”的,我又不是圣人,道不道德跟我没关系 。笔者要说的是,还真有关系 。首先道德不是说一定要做多显眼的事,最基本的把自己做好,心安,讲道德是人跟动物的最本质区别 。其次,“日行一善”,凡事不要总想着自己,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近你,多做善事生活才会变得多一些明亮,少一些阴暗,否则你在家里出事了隔壁邻居也不一定帮你报警 。最后,“十一”期间车杂人杂,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祝大家“十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