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总也记不住,家长需要做到这四点
很多家长苦恼,为啥孩子看过的书并没有留下痕迹?
孩子看书也不少,为啥看过就风过无痕,跟没有看过一样?
难道跟年龄小有关系吗?
那为什么初中,甚至高中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01
判断孩子的阅读类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应该首先判断一下,孩子是哪种阅读类型的人。
生活中,人的大脑分“听说型”和“读写型”两大类。如果是听说型的,就可以用听书的方式来读书;如果是读写型的,那就是看纸质版图书会印象比较深刻。用不同的方式来刺激大脑,印象的深刻程度会因人而异。
所以,我们先判断一下孩子属于哪个类型的,用他喜欢的那种方式来读书,印象才会比较深刻。
02
用问答强化内容印象
孩子每天会读大概十几页、几十页书。当天读过以后,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好有一个问答的过程,加深一下对今天读的这段内容的印象。
比如,提问孩子:“你今天读了哪几页啊?大概是个什么情节啊?这里边有哪些人物啊?你最喜欢谁呀?你为什么喜欢他啊?”问“你为什么喜欢他”,实际上就是让孩子用复述情节来支撑人物的性格特征。
当孩子不太理解这个作品的时候,家长也可以给他介绍一下作品的社会背景。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很多小说的创作年代久远,社会环境的确不太容易理解。比如读《边城》,今天的孩子就很难理解湘西的那种淳朴的人情,需要家长给他介绍一下。
亲子间的互动问答使得孩子的记忆被调动起来了。他要认真回忆一下,我今天到底看了什么情节呀?有哪些人物啊?实在不行再翻翻书。最终,他可能想起来,我今天看的这段情节里,新出现了两个人物,或者旧有的某个人物凸显了一个新的性格侧面,在前面的情节中是没有的,等等。这样就强化了他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的记忆。
03
写作技法层面感知作品
比如,可以问问孩子,“你今天看的这段内容里,有没有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好看,让你一下子就觉得拍案叫绝的部分啊?”如果孩子回答有的话,让孩子和您一起打开书,品味一下这段语言。
比如,描写人物动作时,具体写道:主人公是怎么样先轻轻地把左手翻过来,然后眼睛向旁边瞟了一下,手指又是怎么样微微震了一下,说明他可能看到某件事,内心一惊等等。
让孩子多仔细看看这种特别细腻的细节描写,他就逐渐对写作中如何把一个场面写生动了有了直观具体的感受。
当然,这种技法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家长提前设计一下。比如您和孩子亲子共读一本书,即:虽然各看各的,但亲子同步阅读,每天的阅读进度一致。
您看完了当天规定的量以后,自然就会觉得中间有一段写得比较好。孩子可能不见得能感受到那一段文字的好。于是您可以在吃晚饭时问他,喜不喜欢您看中的那一段。
比如您看中了一段写母亲和孩子之间争吵的描写。那就可以先问问孩子:“如果学校老师让写一段你和妈妈怄气的文字,你怎么写啊?”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说得很简单:“您生气了,暴跳如雷地嚷嚷呗”,此外就说不出别的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打开书来,看看人家作家是怎么写的。“妈妈生气了,脸憋得通红,眉毛拧成一个疙瘩,嘴角那块肌肉一抽一抽的,眼里好像要喷出火来一样”。看了这样的描写,孩子跟自己刚才说的一对照,立刻就会发现,原来,生气可以描绘得这么具体啊!
04
用作品内容形容日常生活
时常用这本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形容日常生活场景。这样,书的内容就不断地在孩子生活中复现。常常回顾作品的人物和情节,孩子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深刻了。
比如一家人去超市买东西,爸爸在那里货比三家:这个贵了,那个虽然便宜但是量小,怎么看都觉得性价比不合适。这时,我们就可以开个玩笑,“你看爸爸像那个葛朗台一样,两眼都冒着攫取的光”。或者我们看某个同学跑得特别快,就开玩笑说他骑上了魁地奇的扫把。
我们常常在生活场景中提醒孩子,你曾经看过的某本书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场面、情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对读过的书的回顾。
上面这四个步骤的核心意思是,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之后对作品的内容有思考,这样才能有印象,阅读才能留下痕迹。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