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78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78
从另一角度看,这里重要的也许并不是庄子在解决相关问题上提出了什么样的具体见解,而在于他揭示了问题之所在。庄子的很多洞见往往体现在这一方面:他虽然不一定为相关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但却常以诗人的直觉揭示出常人不太容易注意到的问题,后者本身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原文】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释义】本段和前面一段存在逻辑上的关联:前面侧重于对普遍准则的质疑,并由此引出“和之以天倪”:既然论辩过程缺乏普遍标准,那么可能的选择就是不执着于是非的论辩,以“和之以天倪”的方式来消解是非之辩。
这里进一步对“和之以天倪”作了具体的阐释,并以“是不是,然不然”为其实际内涵。所谓“是不是,然不然”,也就是消解“是”与“不是”,“然”与“不然”之间的差异。
按庄子的理解,一切论辩都试图明辩“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在论辩的展开过程中,实际情形往往呈现为:你以为“是”,他以为“不是”,你以为“然”,他以为“不然”;反之亦然。
在这一过程中,论辩各方总是各执一端,彼此相互否定。这样的执着与相分常常没完没了、难有尽期。然而,“是”如果为“是”,则无需通过论辩去表明它与“不是”的区别;同样,“然”如果为“然”,也无需借助论辩去表明它与“不然”的差异。
换言之,“是”与“然”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不必人为地刻意执着。这种任其自然的态度,也就是“和之以天倪”,其内在的指向在于消解是非之间的截然相分的界限,回到彼此无分的自然形态。
上述视域中的“和之以天倪”与前文的“莫若以明”虽然表述不同,但实际的涵义却彼此相近。“莫若以明”是以道观之,这里的“和之以天倪”也蕴含类似的观点,其要求是超越执着于相分的情景,回到是非无别的本来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