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经之王·道德经
我们今天来讲一部大书——《道德经》。《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古今中外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都研究过《道德经》,写了很多关于它的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9193/7292354910b193ff.jpg)
阅读就是修行。先概括一些关于《道德经》的基本点。
首先,什么是《道德经》?这部书分上、下两篇,是《道经》和《德经》。那么道篇的第一句,通行本是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这个篇名就取为“道”。那在德篇的通行本里呢,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所以篇名取名为“德”。
刚才提到了一个通行本,这是什么意思呢?它就是一个大众所广为熟知和流通的版本。这个版本的《道德经》总共分为八十一章,但这个章是后人人为来分的。《道德经》全书总共只有约五千字,那“道”这个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了四十多次。
那么《道德经》的作者是谁呢?就是老子。据说它成书于春秋时期,所以在汉代之前,这部书就叫《老子》或者《老子经》。
老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一直很神秘,其实到现在也是存在学术界的争议的。甚至有学者说,并不存在老子这么一个人,因为“老”和“子”在古人那里都是尊称,它并不能够指具体的某个人。
但是在历史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老子的记载,能从这些记载中得到一个关于老子的形象。比如说太史公司马迁,他就在《史记》里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起记叙下来。在道教中,我们能够看到老子像,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所以老子被尊为道祖。
司马迁的《史记》中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今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他姓李,这是大姓,名耳,字聃。这个聃是什么意思呢?就耳朵旁一个冉冉升起的冉,它就是指的又长又大的耳朵。所以在很多关于老子的画像和塑像里,你注意去看,那个著名的老人家双耳就几乎垂到了肩膀的地方,所以这也是很奇特的一个面目特征。
老子(一说)字伯阳,他是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一个史官,藏室就是收藏图书的地方,也就是说老子是当时周朝管理中央图书馆的人,所以他非常地博学。
据说孔子曾经跟老子见过一面,入周向老子问礼,就孔子是去拜见老子的。那么两个人到底有没有见过面呢?其实这也并不确定。那么见面的时候老子多少岁呢?司马迁也没有说清楚,但是大概大家都认定一个说法,说老子非常长寿,他可能活了一百六十岁,或者有两百岁。
那么《道德经》是怎么写成的呢?其实它是一个问答,就是有人坐在老子的对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老先生就给他们答案。有人把这些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就形成了这本著作,叫作《道德经》。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内容部分。
我们熟悉的“道可道,非常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概括地来论述,老子讲的道,它指的是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或者是底线。你看这些词一出现,我们就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都要弄清楚的事,所以这个道就决定了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跟别人交往,以及怎么定义自己。
如果我们读了《道德经》,我们会发现里面会出现“厚德载物”“以德服人”,这些词我们现在非常熟悉了,那它(德)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讲的德,就是一个人要按照道的标准去做人做事。
那这样一说,你说好像不难理解,很简单。整部《道德经》就围绕道和德展开,主要讲了五个字,叫作道、德、天、地、水。道和德我们之前讲过了,天——自强不息、地——厚德载物、水——上善若水。他就是通过这三种形象来领悟终极规律。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呢?当然是要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呢?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段总共二十四个字,什么意思呢?他就是在讲,说世间一切的规律一直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只有变化是不变的”。
对,一切都在变化,它可能变好,可能变坏,总之你要接受不确定性。什么叫作不确定性?就是所有的事其实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的现象来认知变化背后的规律。
世间的事物本来也不需要通过命名来加以区分,我们为了方便识别,才会给一些事物命名,比如这个叫水、那个叫火、我叫XX、你叫什么什么……这就是我们用来区分彼此的。
但这些名词所包括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就是我小时候的发小和现在认识我的人,可能就会觉得他们所描述出来你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我们每天看到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看到的大自然的四季更迭,我们甚至有一个固定的笔记本,它都会随着时光流逝变旧、卷边,都是在改变的。
再往深里面,这个改变还有另外一层引申意思,比如说我们说的红豆,它不一定就是指红色的豆子,也不一定指植物,它可能是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所以给一些事物命名,包括沿着这个名字去认识它、理解它、延伸它,是我们认识世间万物的起点。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心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但如果我们带着分别心、胜负欲去看待世界,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于你的认知范围,对吧?这段话再想一下是不是很有道理?
你说所有这些事情都这么地伤脑子,那么老子说所有的变化背后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有一个终极的真理,那这又是在说什么呢?老子认为一件事情不要轻易地去给它一个名字,如果你随随便便地给它命名,随随便便地给它一个概念,那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糊涂,不会让你越来越聪明。
也就是说读通了《道德经》,人就不会局限于表面的事情,不会局限于定义,不会成为一个被知识变得越来越迂腐的人,而是会智慧通达,越来越聪明。
我们即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道德经》,或者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它,我们也会知道这本书影响了很多牛人,所以它被称为内圣外王之书。
这个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呢?它就是在说《道德经》是写给谁看的,所有的人都要变聪明,追求更高的智慧,那么需求最迫切的是哪一类人呢?就叫作内王外圣。
我们来解释一下古代的这个王字,它并不是单纯指皇帝,某种意义上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也可以被称为王者,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主要的领导者就是王。放到我们的现代家庭中、职场中、城市里都有主要领导者、主要责任人,这就是王,就是要扛事儿的人、负责任的人。
那么这个圣,儒家讲的圣人是指品德修养特别高的人,比如说孔子、王阳明,但道家不是,道家讲的这个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所以大圣其实就是那种通达事理的大人物。
所以《道德经》本质上就是一本关于领导学的经典,它是给各类要负责的人、要扛事的人、要创业的人、身份里带某某某某长的人写的这么一本书,它在讲治国之道、为官之道和做人之道
你说为什么聪明人都要研究道呢?道怎么就重要了呢?因为道就是表面问题背后真正的答案,或者说就是这个滚滚红尘、纷纭万象背后一个稳定的核心。把握了这个核心,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很简单。
所以老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掌握道,如果你掌握不了,你的命运就由别人来主宰,你的思维就由别人来代替,那么你就糊里糊涂地活,糊里糊涂地随大流,你的智慧没有开启,而且你对自己的要求太不严格了,你没有成长和进步,没打开。
那么如果你能够掌握道,你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道德经》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功夫,在心上下功夫,是要在事上练的。
我们要通过读这本大书改变自己的一些认知,能够掌握事物的终极规律,让自己变成一个智慧的人。所以,在深入地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死记硬背一些句子,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时刻对照、警醒,来践行道和德。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在他生活的时代,社会状况十分复杂。孔子对那个时代的评价,四个字,叫“礼崩乐坏”,就是旧秩序完全崩塌了,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战乱不止,人命像草芥一样,大家都非常痛苦,而且随时随地都会认为发生不测,我的命运就被改变了。
所以这个时候思想家、改革家们应运而生,纷纷著书立说。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定风波”,给大家一个“定心丸”。那么这些人不仅在一起讨论政治和社会的运行规律,他们也开始纷纷思考人生的意义。所以这个时期就被称为百家争鸣。
儒家是孔子开创的,提出人生至高境界是一个“仁”字;社会秩序的至高境界就是一个“礼”字。
道家是以老子为首的学派,提出了道和德的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提倡清静无为的人生理念。
比如说墨家,它就提出了兼爱,要提倡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
比如说法家,它就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度来约束众人,规矩是特别重要的……
那这些思想一直流传下来,就奠定了中国千百年以来的精神文化基石,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
这个思想火花闪耀的时期是在公元前500年前后。那这一段时期不仅在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哲学家,世界各地的精神领袖也纷纷出现,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不约而同对宇宙和人生展开思考。
比如说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以轮回和证悟来解释宇宙跟生命的关系。那么希腊就出现了三位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开始研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诚实、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爱、什么是逻辑……总而言之,所有的这些思想都在探讨什么是人本身。
这个时代就被称为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光芒太耀眼了,一直照耀到今天。那么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就是这个轴心时代不可忽视的一支火炬。
《道德经》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其实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历史上流传最广,大家使用最多的版本,我们叫作通行本。它就是以三国时代曹魏经学家王弼注解的一个版本为底本的。就大家简单地了解一下就好了。这个版本我们叫它通行本,或者是经典本,它就分为《道经》《德经》两个部分,总共八十一章,之前我们提到过。
可在1973年的时候,考古发现就有了一个新的《道德经》版本出现,发生了什么呢?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就包括一部《道德经》。这个帛书版本的《道德经》年代大概是在汉高祖和汉文帝之间。这个《道德经》是抄写在帛书上的,你说什么叫作帛书?这个帛就是丝织品,在当时非常珍贵。
因为古代的经济条件以及各种技术生产力的限制,丝织品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非常少。帛书就是把这部《道德经》抄写在丝织品上面的书。所以当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这个帛书版的《道德经》之后,立即就震惊了考古界,震惊了很多人,吸引大家去参观。
在那个时代,只有大贵族才能拥有帛作为随葬品,而且竟然能够保存下来,这也说明这个帛书版的《道德经》是当时墓主人的心爱之物。这个版本应该是比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通行本年代更早,所以考古学界就提出一个观点,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这个帛书版的《道德经》更接近老子著述的原貌。
把这个帛书版经过整理和复原后,人们发现它和通行本之间存在着几百处的差异。简单举个例子,比如通行本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而在帛书版里这个字略有不同,叫“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而且这句话出现在书里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在通行版里它是第一句,对吗?可是在帛书版里并不是这样,因为帛书版不是道经在前,而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也就是说,《道德经》在最早的时候也许应该叫作《德道经》,老子可能是先讲德,再讲道,从德入道,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接下来才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恒久不变的真理,这或许才是老子的思想。
再比如,我们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叫作“大器晚成”,也出自《道德经》,但帛书版里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这么一对比,突然发现很有意思,什么叫作“大器免成”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最大的这个器物是不会固定成形的,因为“成”就意味着完结、固定下来,就失去了可能性,那么它怎么能称之为大呢?
所以你看“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就是在讲最大的方正就不会有边界(直角),一旦有了边界,那它就不能再大了,它就被限制住了。而最大的音律不会以声相和,天籁就是无声的。所以这样想一想就很有意思,的确是这样,如果它是一个大器,大到无边无际,大到我们无法理解的宇宙,那么它就应该免成。
所以这都是很有意思的考据,但无论哪个版本,都会让我们距离《道德经》的智慧再近一点。我今天就把两个版本对照来讲,那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进这部经典。
什么是“德”
帛书版的《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讲到了德的重要性。那德是什么呢?就叫作人做事的标准。
那我们之前也说到老子身处乱世,面对百家争鸣,你说每一家都提出了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做事,这么多的声音中,我应该听谁的呢?我应该相信谁呢?这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可以决定文明的方向和人们的价值观。所以老子首先也从这个问题入手,开篇第一句他就提出了根本标准,叫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具有上乘之德的人,他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他才具备了真正的德。而具有下乘之德者,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不具备真正的德。那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一旦你开始努力地表演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给人发个红包就要别人给你鞠躬,然后你做一点善事就恨不得表扬信贴在脑门上,那这叫作主观意志的加入,就是你做这件事是有目的、对象和方法的。
在老子看来,这就不再是真正的德,而只是人为造作的下德。所以真正拥有上德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冲着德去的,他不把自己的行动施加给任何一个人,只是像吃饭、走路一样自然地去行动,就能够有利于大众。所以德就是一种本性,而不是任何外在的目的。这个大家理解了吗?
依据这个标准,老子把德划分高下,然后就对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概念重新进行了排序。那你说怎么排序呢?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真正接近圣贤的人,在他的品性中依次的排序是德、仁、义、礼,排在第一的是德,它最核心,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也就是说,德是无目的的、无对象的、不求回报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这个在孔子那里也有过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就是德。但是老子这里其实他讲的德更进一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样的,你不愿意受疼,你也不应该让别人受疼。你不愿意被骗,你就不应该骗别人。
但是《道德经》里面的这个德更进一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的,但是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就是你喜欢吃苹果,你天天逼着孩子吃苹果,然后你不喜欢打游戏,那么孩子也不能打游戏,这就叫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因为期待是一种微妙的“暴力”,一旦你把自己的意愿施加在别人身上,往往会因为“我是出于好意,我是为你好”,而更加不知收敛,实际上你没有尊重他,你没有平心静气地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那一旦有了施加意愿的对象,你就会期待说这个人得对我有所反馈,那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束缚。所以在老子看来,最好的德就是无为。这个无为不是指你不管教他,什么都不做,把他扔在地上,而是说你不要去违背他的心愿,约束他的思想,影响他的独立判断。
仁
那么排名第二的叫作仁,就是儒家的那个单人旁两横的仁字。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什么意思呢?就是仁是要施爱于别人,就是要对别人好。一个仁君、一个仁者,医者仁心,其实都是要用温暖、包容和爱来对待别人,但主观上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仁为什么排在德的后面呢?因为仁是有对象的,所以仁次于德。
义
那么排名第三的是什么呢?义,桃园三结义的义。《道德经》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这在说什么呢?就是当我们施行义举对待别人,当然会对别人有帮助,但义是有对象也有目的的,施行义举的人也会希望得到回报,这个叫作互助互利。
所以我们社会上的很多规则,包括一些功德,其实都是在指向互助互利。说你不想吃有毒的东西,所以你不要给食物里头掺一些不好的东西,对吧?我们都不掺,然后彼此就都对对方有了信任,有了好处,包括很多人义卖、义捐,其实是希望别人有难的时候,你伸出手,那么一旦你也处于这个境地,也有人对你伸出手,这就是一个公序良俗。
礼
排名第四的是什么呢?是礼,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它就是在讲即便是最上乘的礼,那你施于别人,如果得不到回应的话,你就是要举起胳膊强迫别人遵从。因为礼是一种维护秩序的行为规范,它具有强制性。
所以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礼是具有一部分的法律属性的。比如说我们不能闯红灯,那你说这是要遵守这个礼,可是有人说非要闯红灯,怎么办呢?那你必须强迫他,必须制裁他,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排序。
说完了这个排序,老子后面就在感叹,他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这段话在说什么呢?老子觉得很悲哀,说你看我把这件事分出了高下,其实我心里是很不高兴的。为什么呢?因为把人类天性中的德拿出来进行讨论,就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道,这本来就是很不自然的状态。
就像是一棵树,叶子、树干、根须它都是有用的,你不会拿出来互相对比优劣高低,说这个叶子比那个根就好,不是这样的,这不自然。只有当这棵树失去了生命,要被人砍掉,做成器物分割的时候,大家才会说我现在要做一个桌子,说这个树干更好,比叶子好,这叫择其才而用之,才出现了比较。
所以天下无道,就意味着失去了自然的状态。失去了自然的状态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我们就会看到种种的怪现象,比如持刀对待无辜的孩子、在食物中添加违禁品、熬夜加班、不停地补课、对微风和鸟鸣失去了感觉……
这些都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失去了一个人原本自然存在的向善之心,最后就一级一级地降下来,从德到仁,再到义,降到礼,人的行为需要通过约束才能够维持社会的安定。在老子看来,这就已经是祸乱的开始了,如果每一个人都遵从道,那么实际上就不会有这些事情。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标准,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其实是很关心社会现状的,他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且他通过写《道德经》就是要试图寻找到解决之道,解决那些怪现象,解决让他看不惯的那些状况。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人说老子提倡无为,这就是逃避现实,这跟我们现代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但是毋庸置疑,老子的那个标准是非常高的,在他看来德是最高级的品行,它就接近于道了。
那么德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还是给出了解释,他说道生之而德畜之,意思是说道生成了万物,那生成万物之后又怎么办呢?就要依靠德来蓄养万物。所以道和德就是万物存在和长养的本真。
所以老子又说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这个玄德两个字熟悉吧,刘备、刘玄德,他名字可能就从这里来的。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呢?老子就讲,说生成万物而不占有它们,成就万物而不掌控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这段话讲得非常好,所以大家可以把这个话反复地读几遍,尤其是在家里面,我们如果按照这个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自己的家人,对待自己的朋友,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关系都很和谐。
在老子看来德是什么呢?他说德存在于万物之中,但不操纵万物,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因为它的存在,万物就拥有勃勃的生机得以成长。既然德这么重要,是万事万物的生机和源泉。
我们怎么做才能不失去德呢?
老子给了答案,说三层状态。
第一层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我们虽然知道雄的、强的这个非常厉害,但是如果我们不是那个品种,就要安守雌的、弱的。
你说这个雌的、弱的怎么就好呢?你可以成为接纳天下万物的溪流,它虽然有力量,但是从不把这种力量施加给别人,所以上善若水,就是说水包容万物。如果你像水一样,这种永恒的德就不会失去,就会达到纯真柔和的婴儿的状态。我们看那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觉得不舒服就可以大哭,开心了就咯咯咯地笑,他只观察世界,不做道德评价。所以老子觉得婴儿的状态就是自然的德的状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这里这个三点水一个稻谷的谷,我们以为它念浴,沐浴的浴,但它在这里读作谷,它就是山谷的意思。那这段话在说什么意思呢?说我们虽然知道崇高,那个高山是那样的,但我们要安守卑下,我们要成为容纳汇聚万物的山谷,这样永恒之德就会一直充足,归附于朴实的浑然如一的境界。
第三段叫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你说这是在下围棋吗?和知其白,守其黑有点像。所以围棋是有哲学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知道清白,但是我们要安守暗昧,就是知道白,但你在黑暗中怎么样呢?你就守住,就能够具备没有极限没有边界的德。所以你看这三段话,其实都是在强调你怎么样守住自己,划好边界,不被外界干扰。
老子说刚强就一定好吗?德偏要柔弱。崇高就一定好吗?德偏要卑下。清白就一定好吗?德偏要暗昧。德并不是站在它们的对立面,德是包容这一切,德没有二元对立,德是同时存在于黑暗和光明之中,德是同时存在于崇高和卑下之中,德是同时存在于柔弱和刚强当中。
因为真正的德就是这样,它浑然如一,接纳一切,不做评价,不分高下。在佛经里,这个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指的就是最高境界,它叫作没有分别心。
老子最后就总结说夫大制无割。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完备的制度是不会对万事万物进行分割的。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非常平等,我们可以一视同仁,而不要有什么好坏高下之分,不要分你是什么国家的人、你是什么眼睛的人、你是什么学历的人、你出生在哪里哪里……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分别心,有不必要的歧视、有不必要的攻击、有不必要的损坏……
在老子看来,万物出于道,同于德,也就是说分辨世上的贤愚贵贱,就好像妄自毁坏好端端的围墙,而在上面种上蓬蒿杂草一样,就好像按照粗细选择头发来梳理,按照大小来数米粒来烹煮,这根本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老子看来最好的方法叫作无为,这两个字才是老子上德无为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道”
那么了解了德之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来看看什么是道。道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那么老子怎么来解释道呢?《道德经》里就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就是说有一种东西它是浑然天成的,在天地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这种东西我们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它是独立存在而又恒定不变的,它是造生天地的母体,我也只是在其中。
这东西是什么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万物的初始,是一个最高意志,或者是宇宙的规律,或者是不灭的物质。老子说我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字,因为我说不清楚,我一旦说出来它有可能就是错的,我就勉强称呼它为道。那如果还要给这个道一个描述的话,我只能称为大。
你说怎么会用大来描述这个道呢?老子就解释了什么是大,在他看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你说这个大字从小到大我们都会写,我们都知道什么叫大,可是怎么《道德经》一说我就听不懂了呢?
在老子看来什么才能称为大呢?老子告诉你大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不是一个度量的单位,大是什么样的含义呢?说时间流逝没有办法消减它,空间再远你也没有办法脱离它,所以大就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是道的大。
庄子在《天运》里面其实就有一段发问,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他说,天是自然运转的吗?地是自然静止的吗?日月是争逐循环的吗?是谁主宰它们的呢?又是谁掌握那法则的呢?又是谁来日夜推动它的呢?是由于机关的操纵呢,还是真有自然的运行呢?到底是布云是为了下雨,还是下雨是为了布云,又是谁在降下云雨呢?是谁没事找事以此寻乐呢?那风起自北方,可是风的行止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是谁没事在扇动它这么做呢?这些问题有答案吗?
你看这么一口气地问下来,你就发现非常牛,那是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他在探讨什么?他在探讨宇宙。你会发现我们现在的量子纠缠,我们的物质、反物质,我们的暗物质,包括所有物理上的这种概念,好像都是在追问同一件事。
你说庄子能回答他的问题吗?庄子解答说我认为在这些万事万物所有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听不见、看不见又无所不在的东西导致了它们的出现,那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叫作道,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原因,但它本身不受一切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一切出现之前就有道,它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我们先把这段话听完,你就能够理解一个词叫作因果。
我们如果一旦知道了什么叫作道,理解了《道德经》的最高智慧,我们就会发现世人往往只看重果,说我现在学习不好,不爱看书,或者炒股赔钱了,或者说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坐上那个位子,说这都是果,叹气、沮丧、不服气。可是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果之前、果背后、果倒推回去的那个原因。
只有这个原因的发生是不受一切其他因素的影响的,但是这个原因会导致结果,到这个果的地方是因缘聚合,就是你做了很多事情,你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你有很多生生世世的累积,到了这里出现了这个结果,你现在感受到的是果,但其实智慧的人是在追寻那个因,这就是道。
然后老子接着说符合大的特征的一共有四个,叫作道、天、地、王。《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倩女幽魂》,那个道士就讲这段话,他在说什么呢?其实是在讲人要遵循着大地上的物候来耕作生活,要因地制宜,这叫作人法地。而大地的物产变化是要遵循天时变化的,这个叫作地法天。而天时的一切变化要遵循更高的规律,那叫作天法道,这归道来管。
那道呢?道法自然,道也有它所要遵循的,就是自然规律,本来如此,自然如此,就形成了道。自然没有更高的品阶了,所以道就是天地万物一切的起源和规律。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即便从来没读过《道德经》,你作为中国人也可能听过这句话。那你说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呢?
老子说可以被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恒久长存的道,可以被定义的名也就不是那个恒久长存的名了。也就是说有一些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旦它说出来其实就不自然了,失去了它本来的真意。
在《庄子·天道》里面就提到一个小故事,说齐桓公有一天在读书,就看见一个老人在砍削木头,来做车轮。古代那个车轮要手工来做,而且工艺非常复杂,能够做车轮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匠人。结果这个老人看到齐桓公读书很入迷的样子,就问齐桓公说您读的书说的都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老人又问,说这个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
然后这个老人就说,那您所读的书就全都是古人的糟粕。齐桓公就大怒,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老头你怎么敢妄加评议呢?你怎么能说这书都是糟粕呢?
这个老人就讲了一个道理,说你看我从做车轮子的经验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做车轮子最难的不是削木头,而是打眼儿。因为这个车轮做好了以后,那上面要打眼儿才能装那个车轴。这个眼儿如果打得大了,那个车轴装进去就松滑不牢固,那这个轮子就转动不了。可是如果这个眼儿打得小了,太紧,这车轴就装不进去了。怎么才能把这个眼儿打得正好呢?不松不紧,得心应手,这是有技巧的。可是你看我干了一辈子这个活,这个技巧我能做到,我能理解,我能感受,可是我说不出来,所以我没办法把这个技巧教给我儿子。
现在我七十岁了,我只好自己在这儿砍削车轮。那你现在在这里看书,你看的是古时候人写的书,那这些人已经都不在了,所以他们真正不可言传的那个东西就跟着他们的肉体一块儿销亡了。那他现在所留下来的书根本没有办法重现他的精神,重现他真正的智慧,那这就是糟粕。这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道本身的道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你说那个道已经很抽象了,我听你这么一讲我觉得更抽象了,那它怎么来承载世间万物呢?就像我们现在读书一样,如果读书已经很费劲了,可是读了以后我怎么还是没懂呢?然后你又说你哪怕读懂了也不见得就是那个至高的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老子就又往下讲了两对关系,一对关系叫作有和无,另一对关系叫作名和实,就名不副实,就这个名和实。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那说世界万物是怎么来的呢?浑然而成,看不见说不清的道开创了天地。那既然是浑然一体,那万物是怎么样从这一体中各自区分形成自己的样子呢?老子说这就叫作有名。有形,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母体。
根据这个原理,老子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什么意思呢?说只有你守住无欲的状态,才可以了解充溢于天地万物之中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这里的这个眇字,在古文中它不是美妙的妙,而是一个目,眼睛的那个目字边一个少,就是少一个眼睛,意思是眼睛失明。这两个眇(妙)是通假的,用在这里就是说我们的眼睛是很难识别出最为精妙深奥的东西的,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用心体会。《小王子》里面的话,对,它们说的是一件事。
说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个徼,双人旁那个徼,就是边界,说有了边界万物就有了区分,那个有欲的状态呢,就可以了解万物的区别。因为我们生活在有形的世界里,我们又是有所欲的,肯定要跟别人交流,怎么样能让别人都知道你在说什么呢?让别人知道你的观点呢?那你就是要给万物起名字,这就是形和名的相对应。
比如你说一朵玫瑰,听你说话的人就知道你说了一种花,而不是桌子,不是动物。不然的话,大家都处在混混沌沌的状态里,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思考,但是没办法把思考传递给别人,也不能够知道别人在思考什么。那这就是有名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让一个东西能够辨认清楚,能够产生交流,只有有名才能让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
给孩子起个名字你就知道了,这个孩子跟别的孩子都不一样。但是有名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庄子就说过,我们只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描述出来之后就变成了三个东西,一个是这个事物本身,一个是它被描述的部分,一个是描述出来的语言。你发现这三个部分是没有办法统一的。
你就比如说林黛玉,这是一个人吧,她又变成了一个文学的形象。你描述林黛玉长的样子,你描述出来的语言在别人脑海中引起的这种图像、反映其实是千差万别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语言一旦产生,它就跟存在之间有了偏差,它并不准确。
古代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叫作《白马非马》,就在讲这个道理。说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叫公孙龙的人,他牵着一匹白马过关,那个守关的小吏就说,人可以过去,马不行。那公孙龙就辩论说,我这是白马,它不是马,这就叫白马非马。有什么意思呢?白马为什么不是马?从存在的角度来看白马当然是马,白马这个名与马这个名它指向的是同一种存在。你说没错啊,那怎么能说白马非马呢?但是从名来看,白马跟马肯定不是同一个概念啊,否则我们为什么要说白马,然后说马。
因为白是指颜色,马是指外形。白马是同时包括颜色和外形的概念,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拿颜色来划分种类的话,那白色跟黑色是同属一个概念的,它们可以相叠。如果拿外形来划分的话,那么大马跟小马同属一个概念,它可以相叠。但是颜色的概念跟形状的概念是不能够简单地叠加的,对吧。所以白马非马。你看,这就是诡辩术。
结果那个守关的官吏就辩论不过了,只好让公孙龙牵着他的白马过关了。这就说明名有一套演绎规则,然后实有一套演绎规则,如果仅仅依靠语言我们很难抵达真相。如果想用名来解释实的话,肯定也会造成名不副实的情况。
我们小朋友都知道一个故事,就是几个人蒙着眼睛去摸一头大象,说大象是什么呢?这个摸到腿的人说它像个柱子,摸到耳朵的人说它像个扇子,摸到尾巴的人说它像个绳子。那么他们说的都是一部分,但名不副实,它不是整体的一头大象。所以有道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他并没有抵达真相,而只是用名来解释了实。
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理解道呢?然后老子有一个总结,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什么意思呢?就是非常玄。这个玄字原意是指染丝晾晒的时候,把那个丝打一个结,就不会被风吹走了。那在甲骨文里,它的字形就像是两根绳子拧在一起,不停地缠绕。
到了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终于有一天人类都看到了DNA的样子,你会吃惊地发现DNA是双螺旋结构的,它一直循环,没有终结,然后非常震撼。你会说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那个玄字不就是双螺旋的这个结构吗?它是在指DNA吗?这件事真的是很玄。
老子所讲的玄之又玄到底在说什么呢?他就是讲有和无像两根绳子缠绕在一起,它就是类似DNA的双螺旋结构,一会儿这根在前,一会儿另一根在前,这样循环往复,这就是理解道的路径。而不是说一直朝着有走,它就通向了道;一直朝着无走,它就通向了道。它就是一个辩证的、不断螺旋式前进的。这是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叫作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话不太容易理解。
老子认为一切都包含在道中,因为道容纳一切。那么既然容纳一切,道中就含着有和无、意与象、强与弱、难与易,这些都是道,它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这两个方面比如强与弱、比如难与易,它都是在螺旋式变化的。
当你不识字的时候,你看一本书觉得好难,可是当你认了很多的字,读了很多本书,你现在再看它,你就觉得不难,很容易。它就是在变化的。那么当道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往往是从弱的形态开始展现的。
老子做了一个比喻,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韧坚强。说万物草木的生的时候都很柔、很弱,可是死了以后就又枯又硬。人和万物草木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很柔软的,柔软意味着灵活,你可以随意地活动,这是生命力的体现。死了以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死后也会变得干枯,容易折断。
所以老子就总结出了道理,说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说柔弱微小的、接受变化的是有生命力的,而那个坚硬的、刚强的、僵死的,它就是失去生命力的那一类。
这段话可以对应一下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发现那个所有的青春感,我们所说的那种生命气息,就来自它开放、它接受变化、它永远觉得有新的日子要来。据说老子跟孔子在见面的时候,就曾经探讨过,老子就张开自己的嘴给孔子看他的牙齿,说你看我的牙要掉光了,那牙齿多么坚硬,舌头多么柔软,但是你看看我现在,牙都没了,但舌头还在,这就是柔弱胜刚强。老子最后总结说天下的万物都生于有形,而有形生于无形。
什么叫作有形生于无形呢?本来地球上面没有生命,从无中开始有了单细胞,然后开始有了多细胞,开始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我们去看那个车轮,车轮的辐条有三十根,但正因为轮毂中间有空洞,你才能把这个辐条装进去。陶器呢?陶器因为是中空的,里面才能装东西。这就是无中生有。房屋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够住人,这就是有和无相生的道理。有就是存在,它给人便利,但无呢?它包容,让万物发挥作用。所以道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循环,它不是一成不变,它既是有也是无,在这种有无的不断转换中,才能产生万物。
可以这么想一下,这肚子饿了,肚子饿了是好事,因为无,那就接下来就吃东西了。你说我现在没有钱,没钱那也是好事,那就是为了赚钱去努力,那个就是变成了有钱。我们再深入一下,来破解一下《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底在说什么呢?我怎么样能让我的钱也这么三生万物?
“道生一”就是在讲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那么“一生二”呢?它的意思是说,在道这个混沌的一体当中,浑然的整体当中出现了分裂。什么样的分裂呢?从无中生出了有,这叫一生二。那么“三生万物”呢?三其实就是参、参与,在从无到有这个变化过程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参与进来,然后各自长养、发展、孕育,这才是变化。
所以《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也是一样的意思,就是说从最初那个一片混沌当中,出现了阴阳两极,然后这个阴阳两极不断地交替,不断地改变,演化出了万事万物。那万事万物中都包含一、包含二,在一和二的作用下继续生长变化。
我们来总结一下,道究竟是什么?它无所不在,又无声无形,孕育一切,它存在于天地之间,不被任何东西影响,但自身又是循环的、不断变化的。有人会说,这太抽象了,我还是不清楚。别着急,老子用了一个比喻来进一步解释,他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什么意思?
说用水来打比方,老子认为水就是最接近道的。为什么呢?你看水是那么地柔软和平静,离开了水植物都不能生长,动物也会渴死,我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你注意看水,我们人往高处走,但水往低处流,人要争先、争高,可是水却一直向下流淌,乐于停留在人们都不喜欢的那个所谓卑下的地方。
所以水是不争的,它利于万物,但从来不居高自傲。在老子看来这就是道。道像水泛滥时一样的广阔,但它又是随心所欲的,它又无所不在。
天地间的所有成功、所有做成的事业都有道的参与,但是道从来不居功,不占有成功的果实。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孕育产生的,但是道从来不想主宰、干预万物。这是因为道没有私欲,从有的角度来看,道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它很空。但正是因为道孕育了万物而不主宰万物,那么在这个空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说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不容。
所以道和水的共通点就在于这里,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当你不争、当你无欲、当你无求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没有边界的,你是不被局限的。所以孔子原来就在讲说君子不器,你一个人不要被什么东西局限,你为什么东西痴迷,为什么东西产生了欲望,你就会被这个东西局限。你一旦被局限,你就有了一个局,跳不出来,那你就不符合道,不是一个自然的状态。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
那么道跟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呢?老子又是怎么看待道和我们日常的生活的呢?老子讲道、讲德,实际上就是在寻求怎么能让一个人过好,让一个人内心安定的解决之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个诸侯都在思考怎么才能够更富、更强,统治更多的土地,在斗争中获胜。老子就观察了这一切,认为这都是不自然的,这叫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老子认为什么才是道呢?他说人要想幸福、要想安定、要想长治久安,要小邦寡民。
在老子的设想中,为什么非要打、要抢呢?为什么非要发动战争来占据更多的领地呢?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不争,他觉得一个完美的社会就是国家要小,民众要少,即便拥有那个大型的器具也没有人使用,然后人民都很惜命,不想到处流动迁徙,有舟车也没有人乘坐,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好地方吸引你去。然后有衣甲兵器也不使用,因为不知道要对付谁,让民众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大事要烦恼,所以就简单地结绳记事,这就够了。
而且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很满足,老子觉得最理想的生活不是拼命地朝外去,然后获得更多的东西,是什么呢?就一句话,叫人要得到满足感,叫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就每一个人都满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觉得自己现在吃的东西就非常美味,能让自己满足,自己现在穿的这件衣服就非常得体,能让你觉得自己很美、很满意,那就不会去想着要拥有更多,要去争斗,要去违背自然规律,要去违背自己的天性。
现在住在这,觉得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人情都很好,跟邻里之间相处得也很好,关起门来也很舒服,我就不会想要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不折腾了。人民满足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会有争斗之心,所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在老子看来,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呢?他说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即便我们这个国和另外一个国之间挨得很近,我家的鸡叫你家的狗叫互相都能听到,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民众到死都不互相往来。你说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很满足呀,我在现在住的地方吃着我自己的东西,然后享受着我的生活,就已经觉得最好了,我没有必要到你那里去了。
你说这个完美的社会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它根本不可能实现。老子也回答了,说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他在讲什么?他说你们觉得这个状态非常理想,那我叹一口气,我跟你讲这是因为你们每个人都不相信,所以就做不到呀。那么眼前的天下是什么样的?禁忌和限制越来越多,然后民众的行动越不能自由,就会导致越来越贫困,甚至内心很匮乏,总觉得人家好,总觉得自己这些都不值得珍惜。那么人在穷困和匮乏之后,就会急功近利,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改变生活,那么国家自然而然就开始混乱了。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老子又进一步地说,人多知而苛物兹起,法物兹彰而盗贼多有。就是人民当不能满足,想尽办法去钻营,耍小聪明投机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社会越来越复杂,戾气很重,烦琐的事务越来越多,你不想看到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这样你就觉得很不安全呀。那么你找一个办法,就制定更多的法律,制定相应的政策,那如此一来,政策、规矩、法律越来越多,那么你要约束民众的行为嘛,结果呢,心存不轨的人就拿着这些法律来做文章,掌握法度的定义权、解释权和适用范围,最终来盗取国家的权力。
老子之后一千年,那个著名的哲学家卢梭也提倡小国寡民的理念,他认为只有足够小的政体才不会出现复杂的问题,要警惕现代文明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和老子的思想叫不谋而合。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什么意思呢?老子认为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最重要要做到无为,就是别管,不要对民众施加自己的意志,民众自己就会自然地蓬勃发展。那么圣人喜好清净,民众自然就会得到治理,到达正也就是道的状态。圣人没什么要做的事,不滥用名利,人民自然就能有所积累,富裕起来他就安定。圣人收敛自己的欲望,那么民众也就会归于淳朴,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一些不好的习气。
圣人怎么治理国家呢?老子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和烹制饭菜、小鱼是一样的。有做饭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说煎鱼的时候最忌讳的是随意地翻动,越勤快乱翻,那个鱼就变得碎碎的,就没法吃了。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也是这样,你法令颁布得越勤快、越密集,老百姓越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遵守哪一条,法律权威反而失去了,国家自然治理不好。
很多时候成事的关键往往不在于领导者做了什么,而恰恰是他不做什么。只有领导者收敛自己的意志,减少主观的干扰,道才能够在组织内通行,才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不妄加作为就自然而然,没什么治理不好的国家,这就叫无为而治。
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遵循道呢?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就给你们三个宝贝,你要记住: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有了这三宝,人们就可以理解并接近道了。
第一个宝贝就是慈,慈是对待别人的态度,叫作成就他人。老子解释说夫慈故能勇,有了成就他人、保护他人免受伤害的那颗心,你才能够具有莫大的勇气。比如那个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有时候爆发出惊人的潜力,这个叫作慈。
第二个是俭,俭就是收敛,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向外求。孔子也提倡俭,说节用而爱人,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俭,它是珍惜物品,不要拥有不需要的东西,要物尽其用。但老子的俭范围更宽广,他认为要减少对身外之物的欲望。
在书里,老子就问了世人三个问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我们都来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在心中给出自己的答案。你可以在评论区里敲出来,说声名与身体哪一个跟你更亲近?身体和财物哪一个对你更重要呢?得到和失去哪一个让你更困扰?
我们来想一想,就比起财物——这叫身外之物,显然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更宝贵。但是现实生活中,你真的更看重生命吗?我们往往能看到新闻,为了谋财、为了谋一个事情、为了谋一个名声而丧命的人,从古至今源源不断。
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得失呢?有很多东西我们可能一生都不会得到,因为没有得到,老子认为那你就不会为它忧心,但得到了又失去了,你就会痛彻心扉。所以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只有懂得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地放纵欲望,才是长远恒久之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俭,节制欲望,放弃那些不必要的追求,这样才能够成就广大。
第三个宝贝叫作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一说故能为成器长),就是不把自己的意志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这样才能够领导大家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
在《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故事,说西晋有一个富豪叫作石崇,这个人富可敌国。那有一次石崇就跟皇帝的外甥王恺斗富,那皇帝曾经赐给王恺一株罕见的大珊瑚,王恺说斗富我就把这个东西拿出来炫耀一下。结果石崇看了看,就故意把这个珊瑚推倒打碎了,说我赔你一个吧。结果石崇就拿出了一个比碎掉那个还大的珊瑚,这说明什么呢?就是石崇的东西比皇帝家的还好。最终他就因为炫富,然后引起别人的嫉妒、觊觎,最后全家被杀。
所以老子说招来太多的赞美不一定是好事,美玉又美丽又稀少,但是质地脆弱,只能被少数人把玩。石头虽然粗糙数量众多,但是用处极大,利泽天下人。因此老子就告诉大家说不一定非要做尊贵的玉石,我们可以做朴实的石头。那以上这三个宝贝就是老子给大家的生活建议,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关于《道德经》,我们就简单地梳理到这里,也希望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来共同阅读这部经典。
随笔/恒之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