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遥祭今生再也触摸不到的亲人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与你同行一切安好
遥祭今生再也触摸不到的亲人

                    --1—

原本以为走过浮世,经历无常,便可坦然面对父母的离去;原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包括我对父母的思念;但从我想他们时一次次夺眶而出的泪水、一次次心被针刺的感觉,我知道我做不到。

今天,在这个阴雨菲菲,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湿漉漉思念味道的日子里,我再次把回忆煮成一壶老酒,把祝福燃成一柱心香,借四月的风遥祭天国,把双亲怀念……

                        --2--

父亲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有着浓厚书香气息的地主家庭。宗族祖辈几代为师,使得父亲从小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长大,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品德早已浸入他的骨髓,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父亲有我的那年已经40岁了。虽然我还有一个大我9岁的哥哥和一个大我5岁的姐姐,但父亲却仍像疼宝贝一样宠着我,恨不得把我变小,装进口袋里时时带着。

父亲平时爱喝两口小酒。每逢周末他总在街角处的一个小酒馆要上一盘花生米和一份猪蹄,再来上两小黑碗老酒,听一听时下的一些传闻,也算是一件极美的事情了。

如果有喜欢的戏,他一定会带上我走进当时的大众影院看上一晚,有时甚至带上我一个女孩子去当时的工人体育场观看篮球比赛,在娱乐极度贫乏的那个年代,我的感觉是再好不过的了。

父亲几乎处处都带着我,就连他最爱去的小酒馆,我也是常客。我想,现在的我,偶尔有几分女汉子的味道,也许与那时父亲的影响有关吧!

                      --3--

父亲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尤其是古书,他经常给我们讲一些《资治通鉴》、《三国志》里的故事。

他的描述和讲解很是吸引人,使得哥姐和我尽管已经看过他讲的那些书,但还是很愿意在盛夏的夜晚,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或是在隆冬的午后围着小煤炉,津津有味地带着一种崇拜的表情听着父亲的讲解,那已不能说是在汲取知识,更像是一种欣赏和享受!

受父亲的影响,很小我就抱着《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读,不会的字、不懂的词就查《康熙大字典》,至今,《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许多名篇名句还能背出。

父亲是一个开朗、风趣而又谨慎、内敛的男人。父亲与出身资本家家庭的母亲结合后,说话做事就更加谨言慎行,一不小心就会惹来横祸;在那个时刻行走在人生悬崖边缘的年代里,母亲因不堪整日被批和家庭变故而抑郁成疾,父亲平添了一层精神上的负累。

但天性中的豁达与开朗又让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风趣幽默的一面。父亲偶尔也会给我们讲起土改逃出家乡时的情景,他那白描式的回忆和讲述竟让我们感觉不到他的落魄。

那些日子里,父亲时常吟诵一首小诗来逗趣我们,同时也是在激励他自己,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诗的内容:

《小草》

我现在被压迫在雪片底下

冻着 闷着

没有一点办法

但是

我不害怕

我要挣扎

只等春风吹来

雪片融化

到那时

长着鲜嫩的叶

开着美丽的花

芬芳可爱……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汉子。在他离开我们之前,我对他所有的记忆中,很少有事情能难倒他。直到自己步入中年,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才深知父亲当年的不易。

他不是没碰到难事,只是绝不在我们面前流露。唯一一次看到父亲柔软的一面,那是很多年前我哥上军校时,我们全家去送站,在火车启动的刹那,我看到父亲转过身,用手擦拭了一下脸,当时我想,父亲一定是流泪了。

儿行千里,触动到了一个男人、一个父亲心中最柔软的那份情感,幼小的我竟然隐约意识到父亲那时是不需要人打扰的。我一直没告诉任何人,直到父亲去世,我想坚强的父亲也不愿我们看到。

父亲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在母亲有病的那些年,父亲既是爹又是娘,对生病的母亲呵护有加,对我们关爱倍致。

那些年,我们吃着父亲炒的菜,穿着父亲缝的衣,听着父亲吟的诗,品着父亲说的话,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在我的记忆中,即便是在极端黑暗和无助的日子里,父亲也是乐观的,温暖的。

在父亲的庇护下,母亲已很少受到外界的打扰,我们也几乎没有受到出身和政治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没有因母亲患病而缺失母爱。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苦难酿成琼浆,把风雨转化为甘霖的智慧男人。

                      --4--

在还没来及长大的年纪,总以为父亲就是那永不会衰老的常青藤。但当父亲殚精竭虑,过早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时,我才感到彻骨地恐惧。

那时,父亲血压已高了好多年,手经常会发抖,眼角已布满皱纹,头发也已花白。可父亲总说没关系,少吃点肉就行了;说眼角的皱纹是开心笑的、花白的头发是少白头,我却信以为真。

父亲个子不高,微微凸起的肚子使他看起来偏胖。每次换煤气灌时,父亲都很费力。

他总是先将煤气罐挂在28型飞鸽自行车上,然后将自行车向靠近身体的一侧倾斜,猛滑两下,吃力地抬腿,迅速绕过车子和煤气罐,骑上车后必须一直保持这样倾斜的角度骑行,否则就会失去平衡而摔倒。

在最后一次换过煤气罐后不久,父亲就病倒了。

病房中,父亲嘴巴开合着,喉咙里一直发出吃力的呼噜呼噜的喘息声,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我跪在父亲的身边绝望地哭着,父亲用微弱的力气几次想抓起我的手,却最终没能抓住未成家的我撒手而去,所有的一切化为泪水从他的眼角流出。

                        --5--

多年以后,回想起父亲临终眼角流出的泪水,回想起父亲换煤气灌时孤独骑行的背影,我都不能原谅我自己!

我用了整整二十六年的时光,来平复失去父亲的疼痛,而父亲只需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哪怕一秒,便将我所有努力得来的忘却击得粉碎。

漂浮经年,这种失去父亲的疼痛一直在警醒着我,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后,才了解了当初那种恐惧是源于对生命的不了解和来不及对父亲照顾的后悔和遗憾。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我才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和悲凉。

父亲用他生命的厚度赋予我爱的能力,让我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懂得要在父母一树花开的季节里就陪他们“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懂得“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饱含的深意。

                    --6--

在父亲走后的20多年里,对于母亲的奉养,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母亲渐渐老去的日子里,我像孩子般呵护着她,甚至把自己变成她,感知她的一切。

时光从不会变老,但它会把人变老,最终母亲也被时光带走。在86岁高龄的日子,母亲带着了无遗憾的安详去找寻天国中的父亲。

又是一年清明时,酒暖回忆思念长……

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里曾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让我们在寻常的每一天感恩父母,尊重生命!

尽孝趁早,莫等双亲老!

蓦然回首,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灵感悟人生。期待您的支持和关注!微信号:MHLKHY69669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