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生活家散文生活里最后一片净土

我热爱独处,也渴望自由

2017-10-17  本文已影响25人  进化论evo

文/星空

顺手打开天蝎座本周的运势,上面赫然写着“你需要更多的时间独处”。还需要独处?我二话不说关掉了页面。

说真的,本周我已经独处了足足48小时,天蝎座的神秘特性在我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叔本华对于独处有着相当精彩的论述,“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曾经被迫独处的我把这段文字存在手机里,没事就翻出来读一遍。

倒不是因为我对独处有着多么深刻的体会,那时只把它当做没有被社交抛弃的一种慰藉,而且是一种令人信服的,高级的慰藉——谁能说叔本华不高级、不可信呢?但那终究是他个人在独处里学到的东西,我虽能从他的文字里得到些许安慰,但终究无法驱散被动的独处和社交恐惧的矛盾。

所以,那一段时间里的我,是被迫享受独处。

想必许多独行侠们都曾经历过那样一段辛苦的时光吧,不管怎么说,人终究是社会动物,太过于特立独行,就很容易给旁人一种过得不好的错觉,久而久之,自己都会感觉生活太寂寥,也就忍不住有了放弃改变世界的想法。

“或许应该改变一下自己”?在放弃与坚守之间来回摇摆波动,就像天枰的两端,在摇动中也极力寻求一个平衡点。同时,被动独处的人,也像站在玻璃橱窗外看着橱窗内的精美物品,却无法进入商店一探究竟的顾客。

如何穿出这层玻璃呢?独处的同时也主动去社交。出去看场电影,或者美餐一顿,尽管有时你也是一个人,但接触人群也会有别样的收获。

作为一个靠美食记住城市的吃货而言,美食之于我的诱惑自然不容小觑,但经常苦于找不到饭友,便时常就顶着压力一个人在喧闹的餐厅里吃饭,总觉得自己接受着所有人的注视吃完一整顿饭,但也意外因为这样,心脏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作为一个几乎把空余时间都献给电影的狂热影粉来说,电脑观影的效果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但经常找不到朋友一起看,或者干脆连问都不问,一个人走进电影院“我要一张12点的XX”,所以一般购买电影票的张数也极少超过一。

其实一个人看电影也倒没有什么,比较悲催的是看到一部优秀的电影,却无人可以交流,所有的感触只能自己写下来,但也因为这样,也才有了偶尔写作的习惯。

作为一个音乐发烧友,还没试过一个人看演唱会,因为刚好一个朋友和我喜欢同样的歌手,而她男朋友又没有兴趣,于是我凭幸运收获一个同伴,不至于孤单到极点,同时心里默默庆幸一句:还好你男朋友不喜欢周杰伦哈哈。

一个人的用餐、一个人的电影,我慢慢从不愿承认自己无人陪伴,到在别人问起来时大方回答:对,我自己去看的《爱乐之城》啊。对,我自己去看的《灰姑娘》......没听别人说吗,两个人看电影是社交,一个人看才是真的尊重并热爱电影。

其实也没发生什么里程碑的事件,我就是在这样的平静中变被动为主动,开始真的享受起独处来,然后才慢慢发现么是“能够自得其乐,感觉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我认为从独处中学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不必非要依赖什么人才能做成一件事,自由自在,但同时也不会像一个蜗牛,走到哪里都背着自己的壳,把从独处中获得的安全感和自由感带到社交中,才算是发挥了独处最大的价值。

曾经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说过,你太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你应该多和大家交流一下。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我之前是个太内向的人,除了和朋友相处外,我无法天生从社交里获得乐趣,并一直固执地认为社交就是没有意义的。

直到后来我才体会到,是我自己妖魔化了,认为它一定和虚伪相关,却忽视了其背后最本质的意义——人类所有价值的实现,都依赖于社交来完成

社交、交流是我们自我实现无法绕过的途径。大家可能普遍认为,爱独处的人不会喜欢社交,但这是一种刻板的印象,就是这样的自我认识,让很多内向的人开始拒绝自在社交的可能。

有人说,“如果你可以享受你的单独,你就可以享受任何事情,如果你无法享受你的单独,你就无法享受任何东西。”

当我能安然独处,我反而更加思念人间的烟火气息,觥筹交错里有虚伪,也有每个人的无奈。如果谁还在拒绝进入社交,为社交而恐惧,那他的独处也是毫无意义的,那只是一种逃避。我希望你不止能享受单独,还可以享受任何事情。

从我被迫享受独处,到主动享受独处,再到认识到社交的意义,我感谢每次夜深人静时对自己的剖白,和自己的对话。方寸之间必有大千世界,愿你们在寂静时尽情盛开,在纷乱中也能自在飞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