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馬手记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城石翁

                      (十二)

      之前的一篇手记,我曾经说过,我出生的一九五七年,中国大地有一场整风反右运动,不少知识分子被打成了右派。而家父,因为刚刚被提拔为责任编辑,又加了两级工资,所以就没发什么牢骚,因而躲了一劫。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我的父亲是那种有城府之人。其实不然,家父就是一情性中人。下面我要说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说我的父亲是性情中人,同时也恰好能佐证“性格决定命运”之说。

        有一天,父亲编排好他负责的版面,正准备交给排字工人,去排版印刷。这时,总编过来看了一眼,对父亲说:“把胡小石文章放到下面”。胡小石是知名学者,按照行规,父亲觉得自己编排的没错啊。于是,父亲要求总编,解释重新编排的理由。总编不说原因,只要求照办。于是,父亲拍桌子和总编吵了一架。这时,其它编辑过来拉弯子,照总编的意思办了。

        后来父亲才明白,当时总编已知道胡小石即将被打成右派,将他的文章放在显眼的地方不太好。但这事总编又不能提前透露出来。如果父亲的性格柔弱一些,多半也就会照总编的意思办了。但人生没有如果。

        一九五八年,恰好有一场,到生产一线支援大跃进的活动。于是父亲戴着大红花,被欢送出了报社大院。

        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跟随父亲去了江宁县一处很偏僻的农村。当时父亲应该是同乡村干部在一起,参加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母亲则带着三个孩子,临时住在一农户家。许多年之后,那农户家的主妇,为了他孩子考警官学院的事,竟然辗转找到了父母家。这位农妇不知怎么就打听到了,父亲是警官学院的教授。可见,人情世故这种意识,在中国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其实,当时,父母在那农户家也就住了半年。因为孩子一生病,去医院太不方便。所以,父亲让母亲带着我们,回故乡淮阴住上一段时间。

        而江宁县委的一位副书记,一听说父亲是新华日报社下来的骨干编辑,立即就将他招进了县委大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