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有序——兰江东岸古老集镇散记
兰江自西南而来,在横山脚下转了个弯,东岸便淤出片片沙洲。这一带水势平缓,自古就养出了香溪、马涧、洲上几个散落的集镇,看似随意点染,细品却自有一番章法。

香溪的老街是顺着古河道斜下去的。青石板的棱角早被脚步磨圆,雨天泛着乌亮的光。清晨卸门板的声响此起彼伏,"吱呀——哐当",惊飞了檐下的家燕。铁匠铺的风箱最先响起,接着是豆腐坊的石磨开始吟唱,最后是茶肆里铜壶的嘶鸣。这些声响混着兰溪土话的软糯腔调,在骑楼底下打着转,竟比更漏还要准时辰。


马涧的市集最见烟火气。天刚蒙蒙亮,三轮车的突突声就打破了晨雾。车斗里垒着沾露的青菜,竹筐里探出鹅脖子,后头还拴着几头不肯安分的山羊。骑电动车的后生来得更早,车后绑着泡沫箱,里头是连夜从梅溪(兰江最大的支流)、骥溪(梅溪的支流)里收来的鱼虾,腮还在一张一合。集市就铺展在老供销社的水泥场院上。
卖竹器的老张头照例占着东头那棵苦楝树下的阴凉,他现编的竹筛子在阳光下泛着金黄。旁边李婶的霉干菜摊飘着特有的咸香,今年新晒的九头芥用塑料袋分装得齐整,旁边还摆着几罐新腌的辣椒酱。要说最热闹的,还得数杨家媳妇的早点摊,她那口煎包子的平底锅"滋啦"响着,手机支付的提示音和铲子敲锅边的声响此起彼伏。

洲上曾是古老集镇,码头是它特有标识。村中的屋舍散落得最有意思。白墙黑瓦三五一簇,顺着沙洲的高处随意点染,被百年樟树掩映着,倒像是名家笔下的水墨。村口土地庙前的石敢当,早被香火熏成了褐色。庙祝每日辰时要敲三下铜磬,余音能顺着江水飘到对岸去。这些年新修的防洪堤,像条灰白的蜈蚣趴在岸边。堤内的田地规整了,堤外的芦苇却愈发茂盛。老辈人还记得从前发大水时,家家往阁楼搬粮的光景。后生们听着,只当是古话,转头又去刷他们的手机。
最是黄梅时节,江水和溪水会漫过几处低洼的沙洲。香溪的老街要垫上木板才能走人,马涧的鱼市暂时移到高处的祠堂前。但端午的粽子照样要包,女人们聚在廊下,箬叶的清香混着雨气,从这家窜到那家。这时若有外乡人问路,定会被拽住尝个新出锅的粽子。主人家不说什么客套话,只把粽绳咬断,热气腾腾地往你手里一塞。

散而有序,不仅仅是兰江东岸(三角洲)的呈现。散居在这江岸和溪岸上的人们,骨子里都带着水的脾性。看似随波逐流,实则暗藏韧劲,积极向上,个体的追求;表面松散自在,内里自有准绳,礼序无处不在。就像沙洲洲头那几块明代留下的分水石,经年累月受着冲刷,棱角磨圆了,位置却从未挪动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