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与心学传习录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22】

2017-03-13  本文已影响441人  华杉2009

陆原静学习的路子,是“纠错型”,钻在老师不同的话里找矛盾。不管老师跟他说得多明白,他都能从里面发掘出不明白来。如果实在找不到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能把老师这次的话,和上次的话,或其他老师的话,比照出不明白来。然后,他又来提问了。。。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悠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这还是讨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陆原静来信问:

我曾经在心中验证过欢喜、愤怒、忧虑、恐惧等感情的生发。有时候,虽然气得不得了,但我心中的良知一有醒觉,马上气就消了。有时是在一刚开始动气时就得到遏制,有时是动气到一半得到制止,有时呢,是过后才后悔。但是,良知好像在某个悠闲无事的地方主宰着我的感情、情绪,与我的欢喜、愤怒、忧虑、恐惧等感情似乎都没关系,不参与。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阳明回信说:

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如论你当时在发什么情绪,你的良知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寂然不动。同时,你也能体会到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良知一觉醒,马上就和了,就通了。但是,你说“良知好像在某个悠闲无事的地方呆着”,这话还有些语病。所谓良知并不滞留于喜、怒、忧、惧,但当你喜、怒、忧、惧的时候,也不外乎良知。

什么意思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那良知寂然不动,是不动于理,并非不动于情,但它也会动,会发,发而中节之喜、怒、忧、惧,都不外乎良知。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陆原静来信问:

先生昨天说良知就是照心。我认为良知,就是心的本体。照心,是人所用的功夫,是戒慎恐惧之心,好比是心思。然而先生却将戒慎恐惧说成是良知,为什么呢?

这陆原静,又来了,纠缠字眼。

照心,心如明镜,物来心照。那心擦亮了,能照万事万物,就是照心,擦亮了,没有遮蔽,没有灰尘,就是本体,所以照心就是良知。陆原静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良知当本体,却把照心当功夫。当你擦亮照心,自然物来心照,不用另外再去下一个功夫。

戒慎恐惧,就是慎独,《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人所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也警醒谨慎,不可有失德、失礼之处。戒慎恐惧,慎独,人所不知,唯有天知地知,我之良知,所以戒慎恐惧自然就是良知了。

王阳明似乎不想跟他纠缠了。回信只写了一句话:

能让人戒慎恐惧的那个东西,就是良知。

【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常不在于其中,未常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矣。】

这封信讨论的问题,是接着前面《答陆原静书》的第一封信: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妄心,是私心杂念,烦乱的心。照心,是澄明如镜的心的本体,物来心照。

陆原静来信问:

下手做学问工夫时,感觉心静不下来!妄心固然在动,胡思乱想不听。照心也在动!这心既然一直在动,就没有一刻能停下来的。怎么破?

王阳明回信说:

你这是可以要求个宁静,那就越静不下来。妄心自然是在动,这照心是不动的,物来则照,无不来则静,所以它是恒动恒静,即动即静,照的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照心固然在无物不照,妄心也在照,只是你的妄心自己在动,它照不准。“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又说:“至诚无息。”至诚之心,没有一刻停息。如果有一刻暂停,那就是息了,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学问了。

这回陆原静来信又问:

先生您说照心是不动的,难道说是因为它遵循天理,所以就是静吗?先生您又说,妄心也能照,难道是因为良知也未尝不在那妄心之中,良知未尝不澄明于妄心之中,而人的视听言动能不越过准则,都是天理的作用吗?但是,既然叫妄心,那良知在妄心中,就是澄明的;在照心之中呢,就是烦乱的了。那烦乱不就是停息了吗?就不是至诚无息了呀?现在把妄心也能照和至诚无息联系起来,我就搞不明白了,请先生再启蒙我啊!

现在我们基本知道陆原静研究问题的路子,他就是在老师不同的话里找矛盾,他这种学习方法,我称之为“纠错型”,或“找茬型”,跟你钻牛角尖。不管老师跟他说得多明白,他都能从里面发掘出不明白来。如果实在找不到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能把老师这次的话,和上次的话,或其他老师的话,比照出不明白来。然后,他又来提问了。。。

王阳明回信说:

照心是不动的,因为它来自心的本体的自然明觉,所以不曾动,动了就是妄。说妄心也能照,因为妄心之中,也有心的本体,自然明觉,但是它动了,动了,就是妄,妄动;它若不动呢,就能照。说无妄、无照,并不是把妄心当照心,把照心当妄心。把照心称着照,妄心称着妄,这就是有妄和照的区分,有区分,就是二,二,就是停息。如果没有妄和照的区分,就是不二。一心不二,就是至诚无息。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22】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2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