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港湾杂文随笔精选录

灵池将要灵起来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5191人  林智宏

                作者:林智宏

        一个正在复兴的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名村,不经意间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在运稷路皇甫段东边的一个路口,赫然之间竖起了一块偌大的石碑,石碑上纂刻着三个鲜红的大字:灵池村。这个6米多高的地理标志物体,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深深的吸引了在这条交通要道上来往者的回头率和猜想率。县委书记杜中伟、县长李永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鹏凯等四套班子领导,在半年之内5次莅临灵池村指导工作,希望这块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文化风水宝地,能够尽快地再美起来、灵起来。

      灵池,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名字。而说起灵池的今天,首先要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今年60岁的杨自宁。去年12月当选的灵池村新一届村委主任。老杨跟我是徒有虚名的老朋友。20多年前我们在一起呆过一年。之后分手后便长期失联。直到前不久听说他这个爱折腾的人,当了村长不到半年,就在村里风生水起干得热气腾腾的消息后,我们才有了联系。于是,我决定抽时间前去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看看。

      这是一个蒙蒙细雨后的初夏的日子。空气清新舒畅,感觉湿润凉爽。大地上绿色尽染,万物峥嵘。灵池村石碑的身后,是600多米刚拓宽的通村大道。大道的两旁,是今年春季刚栽植上的绿化苗木,它在雨后显得更加翠绿葱茏,生机勃勃。在整洁漂亮的村级办公场所里,我跟同来的朋友王二林见到了体格适中,性格开朗,豪气满身的杨自宁和村支书董谋理 。宾主落座之后,老杨便娓娓道来,给我讲起了灵池村的来历。

石碑的另一个正面

      灵池村原来的村址,就在如今的一级路旁。公元前1000多年的时候。这个村里共有7000多口人,那时候的村名叫灵台。灵台村口,设有祭祀天地之神的灵台。一次,周文王到此祭祀天神之后,信步来到了村里去游看。他看到村中央有一面池塘,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鱼儿穿梭,灵气逼人,随即雅兴大发,随口说何不把灵台村改为灵池村,这样岂不更是美哉?从此,灵池村这个国君赐名的村名就一直沿用了3000多年。然而,花无百日红,村无千年兴。灵池村的命运在历史上却是极为坎坷的,它曾经遭到了灭顶之灾。那时候的灵池,因为经常得到了朝廷的恩赐,因此经济相当发达,成为了当地的一大重镇。灵池村周围四面都是交通便利的官道,村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农贸兴旺,道馆遍布。可以说是当地的一个文化与商业的中心。尤其是佛教文化十分盛行,吃斋念佛的和尚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天长地久,佛教队伍里便出现了败类,欺男霸女,胡作非为,接二连三发生了的良家妇女失踪,和外地商人被害的案件。当地衙门多次整顿也屡禁不止。可恶的和尚竟凝聚力量大肆和政府作对。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形成了黑社会势力。和尚无道的行为终于招来朝廷“打黑扫恶”的围剿。这个具有7000多口人的村子便焚灭在朝廷围剿无道和尚的战火之中。所幸存下来的就是现在这个当时叫东沟的灵池的一个自然村。也就是从那场浩劫之后,灵池村就失去了灵气。3000多年来,人口一直徘徊在200左右。直到解放后到现在,才发展成500多人。

干净整洁的巷道

      其实,如何能尽快让这个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历史名村,再度复兴起来,也一直牵动着县委、县政府的心。县委书记杜仲伟两次来到灵池村,县长李永辉仅今年半年时间就4次来到这里。上任不到一年的杨自宁和董谋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精神,他俩精诚团结,甩开膀子大干了起来。在两位村干部的引导下,我来到了正在即将收尾的新建舞台广场。这里原来有5家闲置场园或住户。杨自宁经过反复的上门交涉,终于迁移出了这块3亩多大的场地。之后,紧锣密鼓招兵买马拉开了舞台和附属设施的建设。目前,投资26万元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毕。老杨说,明年继续动员舞台后面的3家人家搬迁,再建一个文化长廊,和恢复灵池的“池塘”。在村子主巷道的十字路口,我看到了一个60年代农村常见的大石碾盘和碾滚。碾盘上刻有雍正年间制造的字样。老杨说,这个碾盘和碾盘所在的这块地方,原来已经卖出去了,是我们这次又把地方赎了回来,再把碾盘安上的,就算是抢救即将失去的传统文化吧。走在灵池村条条笔直的巷道,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的面貌。花香鸟语,绿化亮化香化“三化”到位。处处显示着文化的灵气和氛围。在村南路口,刚建起了4个香菇设施大棚,里面的菌棒正在孕育着香菇。杨自宁说,要搞文化就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今年我们首次上了这一批大棚,是搞典型模式引路,让村民们看到效益之后,很快跟着干起来。争取从明年开始,人均能有2000元的香菇收入。村里现在还有3个养鸡场、两个养猪场。这些都是引导大家以后的方向呢!下一步我们会动员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因为要搞文化首先得有钱,要让灵池再度灵起来,就得家家户户收入有保障。大家脱贫致富了,还愁村子美不起来,富不起来,灵不起来吗?

刚刚落地而成的舞台

      我们一行人在村里转了一大圈,来到村边看到一个敞开的大门。大门的里面有几台翻斗车,和其它车辆。支书董谋理说,这就是村长的聚宝盆。不过他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几年来聚的“宝”全部垫给村里啦!原来如此,难怪仅仅半年的时间,灵池村又是拓宽硬化通村大路、又是兴建舞台文化广场、又是新建香菇大棚,又是兴师动众的搞绿化……。原来是村长这个“大家长”宁愿挣死牛,不让打窝了车,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自己垫资马不停蹄的办实事呀。

菌棒正在大棚里孕育着香菇

      灵池村西邻孤峰,东依稷王,脚踩峨眉,人杰地灵,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告别杨自宁,打道回府返回县城再次经过“灵池村”的石碑时,我似乎看到了这个古老的曾经兴盛,又一度衰落的历史文化名村,不久的将来就要再度“灵”起来了。

杨自宁在工作之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