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22-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言二丫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心理咨询读物。

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是在2015年,那个时候要考心理咨询师证书。那个时候大家对心理咨询有着很大的偏见。如果你去做心理咨询,别人会用有色眼睛来看你。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人。

书中语录:

①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真正带来改变。

感悟:一个人如果想改变,一味的向外界寻求帮助,而自己却不行动,那么这个人永远不会改变。

②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父母的观念和行为会不可避免的传给后代。

感悟:小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父母,没有办法逃离,只能去适应。而长大后,我们可以从精神上脱离父母,从而做到课题分离。

③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感悟:我不否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但是不能忽略了人的可塑性。无论处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有改变的可能和路径。因为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④困惑是学习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的知识局限开始被打破了。

感悟:人一旦掌握了一种生活和学习模式后,很有可能陷入循环,成长就是不断的改变旧有的模式、思维和方法,建立起新的连接。

⑤人格的结构包括:“儿童状态”、“父母状态”、“自我状态”。在我状态下,脑子里不再被过去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围,而是更像自己。

感悟:之前的自己一直是个老好人,不会拒绝别人,开口说不,对我来说,非常困难,以至于以前同事让我帮忙画画,出黑板报,我能画十几个班里的。虽然内心很不想揽这个活,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大概两年之后,我终于学会了第一次拒绝,发现拒绝别人并没有那么难。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拒绝。现在我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那是别人的事情,帮不帮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如果帮了,让我自己心里很不舒服,我果断拒绝。

我在反思,是什么造成了我这种老好人的心理?是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打架。我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从小我就特别乖巧懂事,我认为只有我听话,爸妈才不会吵架,她们就会关注到我。以至于我参加工作的几年里,都在寻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然而这两年,我终于摆脱了这个枷锁,我开始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

⑥我们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改变处境和自己。

⑦人生的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

感悟:不要过早的定义自己的人生,给自己下结论,勇敢的走下去,总会有新的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