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计划《< harmony/ >》(和谐),语言导
伊藤计划是一位早逝的科幻作者,在他短暂的创作时间里,完整写下了两部小说和第三部小说的第一章。第三部小说《尸者的帝国》则由他的好友圆城塔续写完成。由此《屠杀器官》、《和谐》、《尸者的帝国》被称为伊藤计划三部曲。
伊藤计划虽然因为肺癌早逝,却获得了2009年与2013年日本SF大赏与2010年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特别奖得主两项大奖,是一位很厉害的作者。接触到伊藤计划是因为在日本的时候正逢《屠杀器官》电影的上映,默默就记了下来。于是在各种因缘下把伊藤计划三部曲都陆续读完了。
我最喜欢伊藤计划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他的故事核心是很深沉的哲学意识。例如贯穿于三部曲的语言,以及《< harmony/ > 》(和谐)讨论的社会框架。
和谐剧场版海报故事简介:
二十一世纪初,地球历经称为“大灾祸”的浩劫,“生府”取代政府,成为至高无上的主宰;“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健康给予最大尊重”为其中心主旨,人的身体不再属于自己,成为珍贵的公共财产,借由健康监控系统“WatchMe”与药物精制系统达到某种类似乌托邦的完美世界。
雾慧敦、御冷弥迦、零下堂希安三名少女因年纪尚轻,还未在体内安装WatchMe;其中弥迦聪明过人,对当下的社会形态抱持强烈质疑,三名少女在她的主导下尝试自杀。然而,这群少女的计划最后失败收场。主谋弥迦死去,敦与希安则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了社会。
十三年后,昔日和弥迦一起选择自杀的敦,成了WHO(世界保健机构)螺旋监察事务局的上级监察官。所谓的螺旋监察官,目的原本是监视危险的遗传基因操作,但现在却打着“保护所有生命权”的旗号,过度扩张其活动领域。
紧接着《屠杀器官》中语言是一种器官并且会影响他人之后,是《和谐》对语言的解构。语言被用于直接描述文字,作者在创造了类似html 语言的「etml 1.2」,全名是「Emotion-in-Text Markup Language」,情绪语言。所以在阅读《和谐》时和观看剧场版的感受完全不同。
原著中用「etml 1.2」去记录主人公的意识,也就是比《屠杀器官》更近一步,更接近语言对人类的影响。
伊藤计划的书总是夹杂着哲学的思想,在和谐中他更进一步的讨论了语言对于人类意识的影响(甚至是操控),在灾祸之后的世界,人类的身体本身变成了宝贵的财产,人类用生府束缚了人类从意识到物质构成的一切。可这些事物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人真的是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接受一切,还是被语言所影响?伊藤计划借用米歇尔福柯的理论推导出了逃出这种温柔地狱的唯一办法是“人之死”。
提到米歇尔・福柯语言影响了意识,意识产生了行为,行为本身构成了世界,世界最后再借由语言记录下来。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循环,而人类束缚在这之中没有意识到任何不妥。
不管是托管生命的生府,还是意识的产生和改变,不管是只能描写无法转换的语言,还是由语言映射成的事实。
伊藤计划在《和谐》的描写呼应了再《屠杀器官》中提及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并更进一步到洪堡特讨论到的「因为,尽管语言完全是内在的,但它同时又有独立的、外在的实存,通过这一实存,它对人本身施予强大的控制。」
洪堡特提到的实存就是意识。也就是在和谐中被反复讨论的更深一步的内在语言。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统一和谐和自用意志的共同实存,所以在本书中人类发明了「etml 1.2」
原书中对情绪语言的描述是电影无法再现的:
<?Emotion-in-Text Markup Language:version=1.2:encoding=EMO-590378?>01
我现在要说的是
<declaration:calculation>
<pls:失败者的故事>
<pls:逃脱者的故事>
<eql:也就是我>
</declaration>
而这种情绪语言贯穿了整本小说,人们的强烈情绪通过这种语言传递给他人,因此人们之间许多藩篱就被打破了,通过被语言控制的意识这种实存,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和谐。
不过书中最终的和谐还不止于此,如果感兴趣的话一定要自己去看一下。伊藤计划对于语言的执着依旧延续到了《尸者的帝国》之中,但遗憾的是他只写了第一章,所以后面的哲学意味变得没有《和谐》和《虐杀器官》多。
不过伊藤计划自己取名叫伊藤计划也很有意思。
「这就是我。
这就是名为我的科幻小说。
我想要寄宿在你的身体里。
借由你向他人说的话继续活下去。」——伊藤计划
那么每个读他小说的人就会继续在语言中存续他的存在也说不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