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在讲述怎样的处世哲学?
三年前,大约也是这个季节,我们去了深圳的一座教堂,是天主教,除了我们,还有一群人也去了,他们说他们是去找信仰的,然后有人问起我们去的目的,我环视了一周,最后目光落在了耶稣的壁画上,心里想着,我可能是想来这得到救赎。
也是在那段行程里,我听到了些关于歌德和浮士德之间的一点故事,比如提到了这本著作几乎覆盖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一生,同时也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浮士德人生。当时我满是好奇这本书里究竟藏着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可一见是话剧类型的作品,便没有了深究的兴致了。直到前段时间,猛然意识到在这中间的时光里有些事已经被牢牢定格,才特意去书店找出了这本书,我想这可以当做是自己对于记忆的尊重。
然后今天早上睡醒后竟难得地不愿赖床,便起来又拿着这本书看了几章,目前已经看到了浮士德准备去追求古希腊第一美女海伦的部分。
这个部分是浮士德仕途的转折点,也是他第二次追寻爱情。其实就我看来,这部作品读到这里的时候,它的趣味性已经几乎挥发掉了,只留下一些对于顺畅人生经历的描述,或许这是歌德在现实生活当中所期望的状态。
因为我拿浮士德与歌德的经历做比较的时候发现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前者有更多文学方面的修饰,多了些或艺术或夸张的成分。比如浮士德对于知识描述,他大概是一个对于已有的知识都知道的博学家,然后对自由的向往、对仕途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上升到对人类幸福生活的积极贡献,其实都是歌德本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价值观,但这些在现实当中几乎都未称心如意。
尤其歌德暮年之时,回忆起自己一生的作为就满是失意和遗憾,像是仅在文学领域算得上成就。而这就是浮士德这个故事中,浮士德第一遍人生的状态,而那时的浮士德纠结了一个晚上,要不要将摆放在自己面前的毒药喝下去,在最终确定他还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之后,才形成了整个故事的第二阶段,即重新再过一遍人生。
他给了自己一个哲学的论点,通过上帝和魔鬼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这个论点就是:人性是向善还是向恶。上帝的观点是人性向善,因为人的欲望会促进人积极奋斗;而魔鬼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为他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进入堕落的深渊。然后他们两个就在浮士德身上打了这个赌,由此整个故事在基本上所有欲望都可以满足的背景下展开了。
而后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我只知道故事的结尾是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从魔鬼手上抢了回来并护送上了天堂,以此来宣布这个赌局是上帝赢了。
我针对这个结局查询了很多分析文章,多数人认为浮士德是由于错觉已经完成了自己终身的夙愿而得到满足,而实际这个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不构成人性向恶(当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停滞不前最终走向堕落)的理论依据,判定上帝胜是无可厚非的。
但这一点我不苟同,因为他们都忽视了通篇下来作者本身的倾向性,他是基于自身并不理想的经历为出发点,在阐述一个如果我的所有经历都是以成功为结尾,我也依然会不断进取,从而得到更高的成就的逻辑。他是基于这个极其理想化的角度去设定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这个契约的内容是:魔鬼将作为浮士德的奴仆,尽其所能实现他的所有欲望,而当满足他的欲望后,浮士德发出“这样多美好啊,停下来吧”的感叹,魔鬼才可以收走他的灵魂。这么缺乏公平性的约定哪能也叫契约,几乎就是用来奴役魔鬼的条款说明。
因为毕竟人性向恶还是向善才是故事基本赌局,而本质上是为了探讨人性在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处理方式上是积极拼搏还是不择手段丢掉良知,但却发展成了以魔鬼的法力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根本自己可以不用思考以什么方式去达成,而是以在满足后会不会满足现状为输赢标准,近乎完全偏离中心思想,因此以这个来探讨的话没有任何具体意义。
比如浮士德的所作所为,变回年轻后,第一个欲望是追求一个年轻的女孩,但是得到之后就拒绝结婚,并且冷漠离开,致使最终让那个女孩受舆论致死;第二个欲望是做官,在魔鬼的帮助下很快得到皇帝的赏识成为一朝大官,后来为了更进一步得到皇帝认可,通过魔鬼的力量召唤出古希腊第一美女海伦出场,但因为看不惯这么大个美女与王子调情,便愤然终止了召唤,以此作为对于仕途的放弃;而下一个欲望就是追求海伦,最后在魔鬼的帮助下得到满足;然后又下一个,要把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事业...
如此种种,怎么可能尽满足得了,即便满足了,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无穷无尽。最后通篇下来倒不像是在讨论人性或浮士德的人品了,而是在讲一种契约精神,比如魔鬼在整篇中始终遵守契约做了浮士德终身的奴隶就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些研究者评论这个魔鬼是“为了行大恶而行善”就很有意思。
如果我能参与到这个关于人性和欲望的辩论里面去的话,我想得出两个正能量的总结,一个是要珍惜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第二,不要停下自己继续拼搏进取的脚步,因为第一种浮士德缺少敢于尝试的进取心,第二种浮士德不会珍惜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而这两种人生,他们都不快乐。
没有a���C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