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再读《耶路撒冷》有感
海明威在世界文学史上,贡献了《老人与海》一书,精华浓缩为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人不能被打败”。再再读《耶路撒冷》时,有时会有此感的,但更多的是徐则臣焦虑背后的自嘲,现实背后的等待。
高度佩服文人的意淫水平,也嘲笑文字的腻害到底谁可知否,知否。
知否,知否APP,已经占据我们内心的焦灼和捆绑我们行为和意识的灯塔。不可否认,知否知否的火红,是因为简单实用,或者实操性更强一些。
有一次,我问蒙杨老师,如何和女生沟通,下载知乎。这个时候,我才突然知道,时间的力量,手机知识的贫乏多么心酸而具体。过去也经常使用知乎知乎,若干年前,听人说,路数不正。听之,任之,删除。这个世界不想去看的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手机在将其删除。
手机的世界,俨然占据了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社交表演。我突然在想,如果木有手机,或者每天减少使用手机的办法,有多少呢?使用手机焦虑,不使用手机也会焦虑。看小说,偶尔也和佛陀般,吐纳陈新,平定入秋。
《耶路撒冷》这本书,本来就是介绍焦虑,消费焦虑的。当然作者通过写作出书,来保存,人可以焦虑,但人可以改变,变好。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明确而生动。这一点是我从《耶路撒冷》中(时间简史)中体会最深的词语。其实焦虑本身就是人生常态,只是不要让它占据你每天太久的意志表象就好哦,欢迎留言区pk。
继续阅读,速度俨然慢得够呛啦。但阅读不再数量,而在质量。这种小儿科的鬼话谁都会说,谁都会不屑。
快速,信息化的潮流,代替了慢思考,慢学习,慢成长。就如同我,几个月前,焦灼不堪时,在手机里寻找答案一样。我俨然又回到了从前一样,过了几天手机瘾之后,我发现,焦虑会依然存在一样。当然,就如同,我昨天开着车,看到有车来加塞一样,我还是有些焦虑,这个点,这条路,本身就在修路,这样互相加塞,何时才能过去啊。紧接着,那此起彼伏的喇叭声,为虎作伥的骂声,脸上那股唯我独尊的戾气,种种样子,种种状况,种种神态。想必你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吧。适应 并慢下来,让想快的人,想骂的人,想按喇叭的人尽管去吧,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境界,只是少数人的,但幸福和不焦虑的感觉,大家都会有吧,朝这个方向,修炼,我自岿然不动!
再后来我一想,这路上的加塞,不正是每个人生活的前兆和如临深渊后的焦虑吗。或是小声低估,或是意气用事,或是故作安宁,或是乱发脾气,或是职责他人的综合体吗?
这焦虑的时代,无人能幸免。不管你是什么人,你都会有不同的焦虑方式。(时间简史)最经典的一段文字“不管谁,用过一次都只能是个旧人。重生和凤凰涅槃只是个勉强可以自慰的神话”。貌似和焦虑无关,但认清自己和生活,就是战胜焦虑的法宝吧。换言之,把自己看的懂,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文学的力量,更高一个层次,就是知识的传播。鸡汤当下,喝完,也许会满血复活几日,但依旧还是个“旧”人。鸡汤迎合和照顾了我们大家,我们大家也在喝了这碗鸡汤后,继续加油中度过某时某分。但没有鸡汤的时候,我想问大家,靠什么?阅读可以是一个办法。
书需要慢读,需要细细品味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里描写。初平阳和前女友老公拼酒这一回写的真的好。男人的故事,女人的故事,男人不知道的故事,女人不知道的故事,重和的地方,就是爱与被爱的理解不同,而这不同,看完这段,真有点不同乃大同的赶脚。
很感谢,徐则臣这一段的描写,很真实,很具体,很人性。耐看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它揭露社会和生活。
但美中不足的也是现实,他的《耶路撒冷》好现实。现实这个词,我突然理解为:现实,也许是我们同时代人的统一符号,统一心理表征。现实,不是残酷。现实,在徐则臣笔下 有了新的解释,现实过后,仍然抓着精神死活不放,这个时候耶路撒冷的静谧和祥和给了众生的原点。(共勉)
再再读《耶路撒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