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村庄典昕🎪诗集醍醐灌顶

遵从周代的文明——《回到春秋读论语》第54章

2019-01-01  本文已影响43人  乐道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从周”?原来他是这样看待周代历史和文化的

孔子说:“周代的礼制借鉴了夏、商两代,多么美好昌盛的礼乐文化啊!我遵从周代的文明。”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篇之十四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王朝的诞生,此后每一个朝代更替,都要制礼作乐,形成国家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夏商两代的制度建设,都有值得继承的一面,也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面。

到了周朝,周公制礼作乐的时候,他要借鉴前面的夏商两代,“周监于二代”。“监”同“鉴”,看,就是参考、借鉴。把夏商两代治理天下的制度经验借鉴过来,再加上周朝自己的好东西,其间有传承、有损益、有超越、有发展。夏代崇重忠诚、朴实,商代比较质朴,但鬼神与宗教意识强烈。到了周代,周公制作形成了周礼,以更为完备的礼制来治理天下。

“郁郁乎文哉!”“郁郁”,草木茂盛,盛美的样子。“文”,文章,古人称礼乐制度叫“文章”。它包括社会制度和文化,代表着当时的华夏文明。与夏商两代相比,周礼从形式到内容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礼乐制度日益完备,礼乐文化丰富多彩。夏商两代,其实还只能算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周朝建立之初,即打破旧有的格局和体制,建立“家天下”,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华夏民族共同体逐渐显形。其最大特征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更注重于人文教化,崇尚人文精神。

制礼作乐的目的是什么?是建立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做事有规矩,有方圆,文明就出现了。周代的文明状况,表现为文与质兼备,两者相互平衡,配合适当,所谓文质彬彬,无过亦无不及,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

孔子说过,进入一个国家,只要看看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文明教化程度了。人们性情温和、朴实忠厚,那是因为有了《诗》教;通晓事理、了解历史,那是因为有了《书》教;胸怀宽广、善良坦荡,那是因为有了《乐》教;安祥沉静、洞察细微,那是因为有了《易》教;恭谨俭约、举止庄重,那是因为有了《礼》教;善于辞令、引经据典,那是因为有了《春秋》之教。(《礼记·经解》)这样的文明气象,是何等的蓬勃向上,充满活力。所以孔子大加赞美,“郁郁乎文哉!”多么美好昌盛的礼乐文化啊!

通过对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形成发展的研究与比较,孔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吾从周”,我遵从周代的文明。“从”,遵从,赞同。“吾从周”这三个字,凝聚着孔子对周代文明毕生探求的心血,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周礼源于周公,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摄政七年,全面制订出一套礼乐制度,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而周公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周代的伟大,在于培育华夏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它的制度和文化,可以说给一个民族立下了千年规矩。

对周公的敬仰与推崇是孔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的事业。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这种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明,不仅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而且让他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流露出由衷的赞叹。

有些人指责说,“吾从周”说明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保守分子。其实孔子通过对夏商周礼乐制度深入比较研究,提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朝代对前朝的制度文明,总是会在借鉴中作出取舍选择。一方面是有所继承、有所因袭,另一方面是有所损益、有所发展。认为周代文明是最棒的,“吾从周”,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最棒不等于不损益、不发展。在《为政篇》里,孔老师告诉子张同学怎样预知将来时就说过,商代继承夏代的礼制、周代继承商代的礼制,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而变化发展的,由此可预知将来继承周代的,也必然是依照同样的规律。孔子这样的思想观点,总不能算保守吧?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周之礼文犹备也。以今周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

孔安国: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之。

《论语义疏》:以周世比视于夏殷,则周家文章最著名大备也。周既极备,为教所须,故孔子欲从周也。

朱子: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郁郁,文盛貌。

张栻:周监于夏商而制作,“郁郁乎文哉”,言其盛且备,不可以有加也,故圣人从周。若使圣人居制作之位,大体从周,然其间损益之宜。

尹氏: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馀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李炳南:三代礼文既以周礼最为完备,则郁郁二字自然包含礼的本质与条文,两者兼备,而相平衡。也就是文质彬彬之意。文与质平衡,无过,亦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赞美周礼之后,即说:“吾从周。”《礼记·中庸》亦记孔子的话说:“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我办政治,即从周礼,依中道而行。”

朱子:使夫子得邦家,虽必损益四代以为百王不易之法,然其从往代不能多于从周也。

康有为:本于周制为多。非徒时近俗宜,文献足徵,实以周制上因夏殷,去短取长,加以美备,最为文明也。孔子之道,以文明进化为主,故文明者尤取之子思所谓“宪章文武”也。《墨子·公都子》亦曰:“子之古,非古也,周也。吾之古,夏也。”故墨子改制,上法禹为多,而孔子改制,法周文为多。

钱穆:三代之礼,乃孔子博学好古之所得,乃孔子之温故;其曰“吾从周”,则乃孔子之新知。孔子平日所告语其门弟子者,决不于此等历史实迹绝口不道,然《论语》记者则于此等实迹皆略而不详。读者必当知此意,乃可与语夫“好古敏求”之旨。

云门隐者按:周承夏商二代,对其文明制度而进行损益之,同时达到了文明大备的极高境界,所以孔子从周。此章可见孔子之博学好古,且与时俱进也。

《论语正义》:鲁,周公之后。周公成文武之德,制礼作乐。祝鮀(tuó)言伯禽封鲁,“其分器有备物典册”。典册即《周礼》,是为周所赐也。故韩宣子谓周礼尽在鲁。又孔子对哀公言“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方策者,鲁所藏也。《中庸》云:“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今亦指鲁,夫子此言“吾从周”,是据鲁所存之《周礼》言。《礼运》孔子曰:“吾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是言鲁能存周礼也。

《论语答问》:先王之制,与气数相为始终,而前后相为损益,固非一人一日之所能致也。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则以气数至此极盛,而前后相承,互为损益,至此而始集其大成也。

《论语发微》:《春秋》王者继文王之体,守文王之法度。隐元年春王正月,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休说以上系王于春,知谓文王也。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方陈受命制正月,故假以为王法。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王共之,人道之始也。

《论语稽》:推之一车旗,一服物,如《王制》《明堂》所载,莫不参夏殷而兼用之,所谓监于二代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意原》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稽》 《论语注》 《论语集释》 《论语正义》 《论语发微》 《论语答问》 《论语会笺》 《汉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