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语文老师亲笔转眼高中毕业已是七年之久,前一阵儿在老师朋友圈看到这段话,心中怦然一动。
你的一生,我只送一程,不忍言别,但车已到站。我原路返回,你远走高飞。
遥记高中三年,“山河四省”、小县城、实验班,应试教育填充着三载岁月,不仅考验学生的定力,更考验着老师们。寒暑假提前开学,节假日几乎无休,早晨五点多到教室陪学生晨读,晚上近11点查完寝后,才能回家睡觉。
高二分班后,我遇见了班主任韩老师。他瘦小的身躯里总是蕴藏着无穷的能量,每一个清晨、中午、深夜,都坐在讲台上,默默陪我们学习拼搏。犹记高二第一次期中考试,同学们考得落花流水,韩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起初,我们不以为意,甚至暗讽他小题大做,他却默默辞掉了总务主任的职位,将办公室从行政楼搬到了教学楼。从此,隔壁的空教室里,总有一盏灯光,比我们亮起得更早,关掉得更晚。
高二下学期,每个隔周休的周末,我们周六都要回校参加周考。周六晚上的校园静悄悄的,食堂窗口也不用排队,整栋教学楼隐匿在夜色中,只有两个班的灯光冲破了黑暗——文科和理科实验班。每一次周考,老师们都会认真改卷、合分,还会找到成绩波动较大的同学,苦口婆心地开导、谈话。那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都不太好,心里很着急却总不见起色,没少被老师们“敲打”,可心里却很受用。
我也不会忘记高三那个寒冬,随着一轮复习进入尾声,题目难度加大,我的成绩陷入了低谷,每周一次的理综考试,成绩都在后半段徘徊,屡屡考前铆足了劲,考后却是边对答案边哭泣。
犹记那次考试后,韩老师问我,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吗?我低着头想了好久,“急?”老师笑着点头,转而严肃地告诉我,不要急功近利,坦然接受失败与起落,才能步步为营。
那时,每个高三学生都发了一本“成长记录册”,记录每一次考试的成绩、总结与教师评语。59名同学,每一本册子上,都留下了各科老师的殷切指点与鼓励,每一次挫败、消沉、焦虑之时,翻开这本册子,便获得了“从头再来”的勇气,当然,老师办公室的门也永远为我们敞开。
我很后悔,毕业后没有将册子保留,那时不谙世事,不懂得珍惜,更不懂怀念为何物。
高考前一个月的二模考试,我经历了十二年寒窗最大的滑铁卢,讲评试卷时,我就预知了结局,因此当成绩单就贴在我头顶的墙上时,我却忍住一眼没看,我害怕去直面那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班主任找我谈话时,我坦白告诉他,成绩单没看,他也没有批评或逼迫我,只是安慰我不要着急,稳住军心。
诚如所言,当他告诉我即使惨败到那个地步,也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师范院校时,我释然了。
最后那个月,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煽情与伤感被秘而不宣,焦虑与不甘被刻意免疫。老师们纷纷换上喜庆的大红T恤,陪我们走完“最后一程”,眼底盛满期盼与伤感,目送送考的大巴车驶出校门,又载誉而归。
班上59名同学,几乎全部考上了211,一半以上考上了985院校,对于70%出身农村的我们来讲,足够改变命运了。
毕业后,更读懂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小县城的老师们,托举我们走向了大城市、大平台,从此师长唯留背影,故乡只有冬夏。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龙应台对“家”的感受,又何尝不似母校与我们?
大一时的一节高数辅导课,令我感慨犹多。
教室里只有几位同学,零星坐在后排,或埋头写作业,或无聊刷手机,有时会抬头来,随遇而安地听一会儿课,但更多时候置若罔闻。
但这位敬爱的老师,手执教案,以工整的板书、细致的讲解,于三尺讲台之上,履行着为人师者的职责。
她的提问,总是无人响应,想必她心里该有很多伤心与无奈吧。格外沉闷的课堂,漫不经心的学生,她却丝毫不降低自己讲课的标准,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站在这里为大家上了一整天课。
下课前那一句嘱托,尤其令人泪满襟:“大家上课不听可以,课后认真复习,考试好好答题,一定别挂科...”
这是怎样任劳任怨的情怀与态度?突然肃然起敬,突然惭愧万分。
母校之所以称为“母校”,正是她像母亲一样教导、包容、鼓励着我们,将我们塑造成才,成为我们终其一生的后盾,念兹在兹,不求回报。
有人说,你的大学老师,是你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大学之大,不仅在大楼,更在大师。或许他们学术场上勇立潮头,商界政界叱咤风云,可是拿起课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他们的头衔唯有——教师。
明明校外的讲课费几百几千,可还是给自己的学生讲得最认真;明明专业领域造诣精深、一呼百应,可还是绞尽脑汁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课,为学生逃课、挂科伤透了脑筋。
大学毕业也有三年了,时常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多跟着老师做项目、做课题。那些当时叫苦连天的“早八”“晚八”,难道老师们不苦不累吗?那些当时浑水摸鱼的课程、讲座,走上社会才知千金难换。大学的课堂模式与高中不同,但老师们的心意是相通的,都期望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触摸更广阔的天地。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
岁月洒落一地的过往,总有一个人,时常牵挂着你的目光。
你的朋友圈,老师们会默默点赞,像长辈一样关注着你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无论何时你回到母校,目光相对都是热切与惊喜,一眼认出,紧紧相拥,喜极而泣。他们像家长一样,总能记住你求学时的点滴,好事坏事糗事,历经时间的冲刷,都已成珍贵的回忆。
然而,有多少人毕业后,再没有和老师联系过,再没有回母校看望过一次恩师?哪怕节日的祝福与问候,都不曾发过一句。
每年春节和教师节,我都会给教过我的老师们,发一句祝福语。有时没有回复,有时只收到一声“谢谢”,但更多时候,我会收到老师们热情的关心与鼓励。他们看着我们长大,我们看着他们变老,彼此就成了没有血缘的亲人。
又是一载教师节,深夜灯前不免思绪万千。常言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那段求学岁月里的恩情,我愿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