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改变自己,从反本能开始!

2018-03-25  本文已影响85人  西陆华胥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我们想改变自己,却很难发生?

为什么我们犯过的错误,总重蹈覆辙?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付出,却没有回报?

究竟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变得更优秀?

知乎心理学达人卫蓝的答案是:本能!

本能,不仅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硬连接,而且更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底层操作系统。

在漫长的复杂演化中,本能让我们觉察到危险,规避了风险,对于我们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本能也不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事物,认识自我。而想获得成长,需要我们反抗本能的直觉和思维。

我们都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实现更好的发展,但是,多数人缺少的并不是决心和勇气,而是“反本能”的认知思维和实战技巧。

这也正是《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一书的着眼点,该书对我们如何实现思维和行为的转变进行了深刻阐述。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这本书。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首先,是作者简介。

卫蓝:知乎心理学达人,时间管理讲师。在大学期间阅读超过300本以上的心理学和自我管理类书籍,同时查阅大量文献,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而实用。


接下来,是全书主要内容概括。

漫长的进化中,我们人的生物本能对于生存而言极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本能显然有点儿拖后腿了。

如果用慢半拍的本能去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可能,我们最终会被直接淘汰,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克制自己的本能,从长远考虑问题,为长久的利益着想。对生物本能的克制,让我们更加高级。

要想让自己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那么我们必须要积极对抗自己慢时代半拍的本能,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高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都在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但是成效不显著,这又是为啥?

在作者卫蓝看来,这是因为我们通往卓越的路上存在着“本能阻碍”

1.改变的本质是升级认知,而我们认知模式的稳定性导致本能很难被改变。

2.收益存在滞后性,改变并不会立刻发生,需要时间的大量累积,可是很多人却急功近利。

3.人们习惯于待在舒适区,用习以为常的方式去学习工作,而没有努力离开舒适区去试错去成长。

简而言之,想要变得优秀,甚至进阶到卓越,就是一个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反复博弈的过程,就是一个死磕自己的过程。

我们满腔热情,缺乏的并不是鸡汤,而是应对顽固本能的正确思维和实用技巧。

对于反本能,本书不止给出了实操性的方法,同时尽可能地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所依据的原理。

这正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让大家不局限于方法,能根据更底层的原理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改变策略。

总体而言,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自我提升、群体接触、社会洞见。下面,我为大家做进一步解读。

(一)自我提升

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或者经历吧:

想做的事情很多,却总是拖着不做。

一直在坚持学习,但是却没啥效率。

明知沉迷网络不好,却总想刷手机。

讲真,每一种情况,都是一个大坑。

这一部分讲的是如何战胜现在这个低配版弱到爆的自己,怎么对抗本能,实现自我提升。

作者结合现在的普遍情况,从战胜拖延症、高效学习这两个角度切入,为大家提升自我支招。

1.如何战胜拖延症?

对于强迫症这一流行病,作者首先进行了病理解析,从感性VS理性、虚假的疲劳、享乐的大脑等几个方面为大家揭示了拖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而后,作者为大家战胜拖延症开出了药方。比如: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改变开始,充分利用改变的蝴蝶效应;

>可以给事情设置进度条,让进步看得见,让改变更有效;

>或者通过有效重复,使新习惯代替坏习惯;

>又或者进行心理奖惩,让改变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有趣。

一句话,拖延很普遍,想要改变也没那么难。

接下来,作者着重围绕“手机低头族”的情况进行阐述。

我们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刷手机带来的“时间黑洞”,刷起来乐此不疲,但是放下手机就后悔不已。

在作者看来,手机中的APP和各种消息推送,是经过数以万计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自己对此要警醒。

不仅如此,沉迷社交网络会让我们的大脑萎缩,直白点,就是变笨。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自己对手机的使用,不要过分沉迷网络,应当做到在手机时代,更好地控制自己。

当然,在这部分,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意见建议,值得大家借鉴。比如:

>卸载掉手机中一些不必要的应用,关闭一些不常用的功能。

>关闭朋友圈,不再有新动态提醒。

>提高使用手机娱乐的成本,在出门前卸载掉一些很耗时但是非必需的应用,比如微博和知乎,以克制自己在路上想要刷知乎和微博的冲动。

2.如何能高效学习?

都说现在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教室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刚需。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线上、线下、自学、考试...学习的内容有很多,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人们学习的意愿也很强烈,但尴尬的是,为嘛学习了、付出了,却没有回报?

在作者看来,学习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知道了不代表懂得了,懂得了也不见得全都学到。有效的学习,需要我们循序渐进。

其实,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的非常先进,就像是一台高阶超级计算机。

它可以很迅速地运转,也会很苛刻地分配资源,对于学习这种反本能的事情,大脑会倾向于不去费劲,争取留下更多的能量和精力以备不时之需,或者是去吃喝享乐。(大脑有时候也是一坨懒肉肉)

我们学东西时,经常学了就忘,忘了再学,来来回回,挫败感强烈到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其实大可不必,本书指出,遗忘,是大脑自清理的过程。

大脑的容量虽然巨大但也毕竟有限,如果我们所有做过学过的事情,大脑都要记住,那内存岂不是要爆了?那岂不是更加重要的东西反而没有空间存储了呢?

明白了这个原理后,我们要做的就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想办法提高记忆效果,改善学习方式,将大脑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随后,作者从灵感的来源、思维的提升、集中学习VS发散学习、大脑认知资源的节能模式等一些方面,就如何进行高效学习展开论述。

对于想迫切开启学霸模式的童鞋们,这一部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群体接触

自个人提升之后,作者在这一部分的视角转移到了群体接触上。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嘛,我们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免不了和人打交道。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际交往都是愉快而美好的。

作者通过对人际交往中不如愿的接触进行剖析,指出了我们在社交过程中的一些盲区。这些盲区有很多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比如:

>“听我的!”反映出强烈的控制欲,但控制欲恰恰是人际关系的杀手;

>“我就知道!”,很多人吵架时都会这么说,并进一步否定对方的一切,但是这种操作也是不妥当的;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恋爱,真的会让人变笨,看不见恋人的缺点。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建立有效社交关系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些对策:

>对于人而言,熟悉即安全,所以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可以先跟别人混个脸熟。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表露——说一些自己的事情、晒一些自己的经历——来让别人尽可能地了解我们,以推进彼此信任。

>夸赞是门技术活,而要做到有效夸赞,那也是有套路滴...

接下来,作者围绕沟通的艺术和相处的艺术进行了阐述。这一部分的场景和案例是我们都普遍经历过的,而且是矛盾易发区域。比如:

>有个爱争辩的朋友怎么办?

>如何与家人亲密相处?

>如何与别人更好地聊天?

>如何避免无故讨厌一个人?

>如何放下自己的执念?

>合作中如何减少推诿带来的矛盾?

>如何减少我们的负面情绪?

粗略一看,每一个都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哈。

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着重和大家讨论了下如何进行情绪的对抗。

话说,大家一周总有那么几天情绪不好,或者一直沉浸在某种负面情绪中,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跟着情绪走哦~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负面情绪产生的机理,想法设法让自己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

一方面,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内心进行谈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人际关系方面需要改善提升的童鞋可以着重看下这部分哦。

做人嘛,都不易,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心啦~

(三)社会洞见

继个人提升和群体接触之后,作者在第三部分的视野更加开阔,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社会洞见。

通过社会中常见的情形,阐释了我们如何深入现象看本质,如何说清想说的、自如地表达自己。

对于如何增加洞察力,作者先是例举了一些常见的决策陷阱,而后深入剖析了我们极易忽视的思维盲区,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案例来让我们增加对社会、群体以及自我的认知,并进而在生活中理顺自己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对于如何增强表达力,作者着重阐述了表达的逻辑。

在作者看来,金字塔模式是种表达利器,我们要学会并熟练应用这个模式以更好地表达自己,毕竟在不同场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表达,如何让别人快速get到我们想说的,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当然啦,作者也是给出了一些参照例子的。

第三部分结尾,在“一些实战——看到事物的本质”作者涉及到了一些敏感扎心的话题,比如,存在的意义、社会圈层、伪科学的新衣、偏激的言论等。

这一部分,作者的思路已经触及到人生意义、阶层固化、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

整体的论述,有理有据,点到为止,作者没有在这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上纠缠太久,及时打住了,毕竟是心理学畅销书,没必要展开专业的阐述,总体阅读感受还不错哦。


最后,是对本书的综合评价。

总的来看,作者的功底自然没问题,大学期间300多本心理学书籍的阅读量不是闹着玩的。

这本书适合心理学小白或者对书中提到的诸多问题倍儿有困惑或者深受困扰的朋友们读一下。

阅读时,建议直奔主题,你面临啥问题,需要啥解决方式,请秉持拿来主义的精神,直接去相关章节查阅即可。

而且,因为书中引用了N多心理学家的案例和观点,讲真,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片苦心,是想把问题说透,让大家在改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时候,也能知其所以然。

可大家毕竟不是做专业研究的,案例引用、专家讲解的部分,基本可以粗略翻过,大家直奔结论和方法去就行。

很冒昧地谈点不足吧,纯属个人感受,不喜勿喷。

因为本书综合了大量心理学专业资料案例,某些地方的处理上,有点儿杂乱。

就一个问题而言,会在阐述的过程中一再引用不同心理学家的观点,会在解释了现象、说明了问题之后,再来上一段案例讲解、专业解释,容易让人混淆案例和说理,理不出个头绪来。

在框架结构上,总体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有些地方是可以做合并同类项处理的。比如:

群体接触中的“沟通的艺术——怎样才能好好说话”和社会洞见中“表达的逻辑——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这两部分其实可以融合一下。

因为它们要解决的都是如何更高效地与人沟通,虽然一个侧重口头表达,一个着眼书面逻辑,但是真的没必要区分到这么细的程度。

书中还有其他与此相近的情形,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然,瑕不掩瑜,以上只是一点点不足。整体而言,这本书很值得大家阅读。

如果你想从习惯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如果你想提升自己对抗生活中的习以为常,如果你想对抗本能寻求成长中的突破,建议你读《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毕竟在人成长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越是能反本能的人,往往也越能从优秀进阶到卓越。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卫蓝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10,ISBN:978-7-5455-2878-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