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人生课题”
在苏马荡的日子凉爽而惬意,在照看外孙女的同时,还能够找时间读点书。地点在会所的大厅里,把爱听“喜马拉雅”故事的外孙女安置好,就能安静好一会儿。
正在读日本人写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
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注意——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这是一本对话集。对话一方为“哲人”,另一方是“青年”。
第一,哲人认为从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
比如,当说起“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首先会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当然,如果孩子需要帮助,或者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良好的信赖关系,父母应该随时提供援助。)
做任何事,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因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第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行。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有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第三,即使是关系最为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分离课题。
因为,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就轻轻逃遁了。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而这种苦恼是源自于人际关系,那么,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让自己变得简单的好办法。
第四,对于自己的人生,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分离课题,就是这么回事。
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有一位老婆婆很哲理地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她的话一语道破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此时,我身边正在带4岁多的外孙女。每天她都午睡,今天,她一直说“睡不着”,我就随她去。因为,即便是小孩子,这也是她自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