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骑兵
作者·阿瑞 插图·西西
我们不仅是一的个独立的个体,更是一个个行走于人世间的灵魂。
去年底,北大徐凯文博士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徐凯文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他们的共性。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普通现象是什么?有几位学生告诉我,“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活着。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我开始潜心观察我身边的同学。
我大学里的舍友——陈静。我们像两个极端。她可能是洒脱主义者。代表着大学里的洒脱派。经常旷课,原因可能是仅仅是心情不好。考试得六十分就觉得万事大吉。热衷于同学聚会.逛街.吃饭拍美美照片。人缘关系巨好。但我可能代表另一类人,不喜交际,按部就班的几点一线。
有一次,她因为吃坏肚子,半夜里疼的死去活来的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好舍友一起出去玩逛街吃饭的好闺蜜们。个个都沉睡。我赶紧告诉宿管阿姨,把她送到医院。
她问我?为什么人情淡薄。关系这么好的却没有一个人关心她。她不知道之前拼命维持的友谊有什么用。别人一有事,她就赶紧去嘘寒问暖。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的上忙。可真的轮到她了。就是这么一幅冷清的场面。
我跟她的交流中……不难发现。她的确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嫌疑。看起来她每天开心的和他们吃饭、晒自拍。都只是为了让他们觉得她是个好相处的人。她一直都在为他们活着。为了合群、为了她希望的好人缘,为了他人眼里的大学生活丰富。她为此把自己奉上。
以前看过这么一段话——以前我一直我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会孤单,会寂寞,会因为没有人交往而失去存在感。但渐渐地,我才明白,存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只有自己太过弱小,才没有足够的分量存在于世界上。
真正的朋友,会因为你的美好接受你,而不是因为你的讨好和刻意才将你纳入交往名单。不需要讨好全世界,只需要等待被你品质吸引的人,主动且乐意和你走到一起。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是内心的孤独”.愿我们内心和表面都充斥着温暖踏实和喜乐。仰不愧于人 俯不怍于己。
一个人又怎么了呢?不合群怎么了呢?为什么用外力阻碍自己内心成长呢?一个人足够优秀足够强大才能能像一支独挡八面的骑兵呀。
我们身边的另一些朋友可能有另一种“空心”的趋势。有很多朋友,他们进入大二之后就开始恐慌。一边想努力的冲出洪流来弥补之前无所事事,上课玩手机,回宿舍就睡觉尽情挥霍的那些日子。一边又深陷其中,不能自己。
他们恐慌一年两年之后自己步入社会的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一边又不忍心从自己的舒适圈里出来,放下周遭的诱惑。来为自己的以后添一砖,加一瓦。
就这样惶惶恐恐,兢兢战战的在悔恨中过日子。
但不乏有另一些人,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像一支特立独行的猪。
看到《血战钢锯岭》里面的戴斯蒙德·道斯。
早在二战开始时,美国还没参战,道哥就已经知道,他们这一代年轻人会被拉到战场上去。他去参加了医疗培训,这样上战场时,他就能当军医救死扶伤,不用拿枪杀人。
道斯是个很虔诚的基督教徒,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全是基督教徒的家庭,上学也是去教会学校,很坚信第六诫,认为所有杀戮都是错的。但是当时很多美国人都很好战。觉得他是孬种,丢了美国人的脸。各种敌对、愚蠢和嘲笑他。在这种情况下,他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礼拜。
他被派参加这场——冲绳战役,从1945年3月一直打到6月,两败俱伤。
他每救一个人就求上帝,再救一个。我看见他的信仰,他坚持的东西。让我热泪盈眶。
他在被救下来之后发现自己随身带的《圣经》,战友最后帮他找到了它。
上面写着妻子的赠言——
“亲爱的,
每当你阅读圣经,遵从信仰,上帝就会赐给你力量。
我祈愿上帝会照顾你,不管你的路多么黑暗,你也不会悲伤或者孤独。
假如有一天你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们会在天堂里重聚,上帝会赐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地方。”
多么美的坚持。靠信仰的力量,靠着自己坚守的力量。不费任何东西。一个人——像一支骑兵一样。
愿我们都能靠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靠着自己对内心的遵从,靠着自己的坚守。一个人、也像一支骑兵一样,单枪匹马,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