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国学与教练系列2:格物致知

2019-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格致教练蒋海涛

“格物致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比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格物”就相当于观察研究自然现象,“致知”是找出其规律性。事实上,自然科学最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曾经被命名为格致学。

如果从教练的角度来理解,“格物致知”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了,“格物致知”的“知”应当是关于“我”的知识,而非自然科学视角下的“它”的知识。

“我”是什么?这可算是天地间最大的谜题了。

佛教用轮回来描述宇宙人生,业力是轮回的动力,而“我”是轮回的主体。十二缘起法建立了三世因果的逻辑,《佛说入胎经》详细描述了“我”在死生之间流转的过程。换句话说,“我”是在出生之前就有了的。

科学研究发现,人并非天生就知道有个“我”存在,8-16个月的孩子照镜子时会以为镜子里有另一个人,想要去找他。而1岁半的孩子则能够知道镜中的孩子就是自己。婴儿大约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自我概念的萌芽,明确确立自我概念应该是在18个月左右。这样看来,“我”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化的结果。

然而后天形成的“我”的概念是否源自于某种先天的结构或动力,就说不清楚了。

不知道出于什么缘故,或是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认为当下指挥我们视听言动的这个“我”,是个“假我”,冒牌货,而“真我”被蒙蔽了,劫持了,染污了。也许是因为假我太冲动太任性,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让我们产生了怀疑。而修行的目的就是找寻并无限接近真我。

确立“假我”和“真我”这一对概念是所有修行的共法。“假我”并不是“真我”的对立面,借用《三十六计》里的一句话,“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我们也可以说,真在假之内,不在假之对。

顺着这样的逻辑延展下去,“借假修真”自然就成了所有修行法门的共通路径,至于“真我”到底是啥模样,如何借假修真,各家有不同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宗派。

“借假修真”也是教练的思想。我们遇到的每一件开心闹心揪心的事情,都是假我在表演,从而也就提供了一个观察假我的机会。教练的工作就是支持来访者抓住这个机会,观察假我,了解假我,升级假我,从而更多地活出“真我”来。

六祖对法达禅师说,“汝心中必有一物”,这就是典型的教练行为。

我是一个系统,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容器,心中之“物”是“我”的组成部分,通过“格”这个“物”,我们更多了解了自我。

如果格物呢?有两大类方法:一是观察法,二是体验法。

观察法就是把心中之“物”拿出来瞧瞧,给它起个名字,描述一番,仿佛这是个外在的东西,跟我无关。这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体验法就是把这个“物”放回到心里头测试一下,允许它跟心里头的其他部分碰撞、摩擦、融合,感受一下有多么地相容或多么地不相容,等待新的觉察在系统层面涌现出来。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你会说这个“物”本来不就是在心里吗?是的,但它是以珍珠的形式藏在心里的。珍珠的内核是一粒沙子,因为太不舒服了,所以一层层包裹起来。无论是观察还是体验,都有一个解开包裹的过程。观察法是靠理智的力量去层层拆解开包装,体验法是靠情感的力量去层层消融掉外壳。

让我们举个例子:小张工作很努力,老板也很欣赏。公司组织结构调整,老板有意让他出任一个新部门的经理,还多次跟他讨论如何在新部门推进变革。直到有一天,公司宣布了新的组织架构,小张才发现部门经理不是他。于是小张心中就有了一个“物”了,这个“物”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小张更好地了解自己。

有经验的教练看到这里立刻就有思路了。这是我工作过的案例,我简要分享一下我当时的思路。

有一个选项是引导小张感受身体内驻留的情绪,教练通过提问、聆听、隐喻、embodiment, teach me how 等方法来陪伴小张一起探索,留意身体涌现出来的信号,从而创造觉察。这是体验法的路子。

还有一个选项是跟小张解释“我”是复数而非单数,我们身体内有好多个小声音,每个小声音都代表一个“我”(子人格),这会儿定是有一个平常不大现身的“我”正在闹腾呢,我们把它请出来,给它起个名字,面对面聊聊天,听听它的需求和焦虑,从而创造觉察。这是观察法的路子。

我把这两类方法和常用的教练术语作了一个对比,如下表。

格物的两个路径

大部分教练工具和方法,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大抵不出于这两类基本方法及其组合(只是我个人感觉,并无充分论证),但是运用起来却能够变化无穷。有点儿象兵法所说的:奇正相生,不可胜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延伸阅读:《国学与教练系列3:知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