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家庭教育咨询实录与反思
三四年前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后,我一直将所学用于指导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前几天,儿子同学的妈妈找上门来,希望我能为她提供专业咨询。这成为我首次以专业身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契机。
咨询过程
5.17晚上,我们相约在一家茶楼。我准备了纸笔,但最终选择全程采用自然对话的方式。两个小时的深入交流中,我主要采取倾听与引导的策略,帮助同学妈妈梳理问题。
个案概况
咨询人:HTF妈妈(82年出生)
家庭结构:双职工家庭,育有两子(老大初一,老二一年级)
一、老大的成长史分析
1.0-19个月:由母亲和外婆共同抚养,建立初步依恋关系。
2.19个月-幼儿园前:爷爷退休,应爷爷的要求,送至20多公里外的爷爷家。每次妈妈去看望孩子,都是午睡时把孩子哄睡再离开,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icon。
3.幼儿园阶段:回到母亲身边,但由于不适应,母子俩经常生病,一年后又回爷爷老家上幼儿园。
4.小学阶段:回汕头icon就读,弟弟出生,家庭结构变化,母亲在老大身上的关注明显减少
5.问题发展:三年级起出现行为问题,被老师请家长,初一达到高峰。
二、现状评估
1. 学业表现:
- 数学学习困难
- 课堂专注力不足
- 初一下学期二阶考试有进步,进全级前100名
2. 行为表现:
- 考试作弊未遂
- 早恋倾向:从上学期开始,常与一女同学散步聊天,以“老公”“老婆”互称。(对方家长认为她大惊小怪。)
- 夜间频繁外出(与女孩散步)
- 手机使用过度(与女孩聊天)
- 作业拖延严重
3. 家庭互动:
- 频繁的亲子冲突(深夜大声斥责)
- 父亲教育参与度低(父亲目前基本对孩子放弃希望,只要孩子健康就好。)
- 祖辈教养干预明显(家公对儿子的教育经常插手。对两个孙子,家公偏袒老大,连过年的红包都是大孙子的比小孙子的多很多。)
三、母亲困扰
1. 教育效能感低下(她的话孩子不听,也不愿意和她沟通;儿子不同意聘请学科辅导老师;她认为儿子没有一处优点。)
2. 家庭支持系统薄弱
3. 被家人指责为问题根源(丈夫、家公、母亲都认为孩子的现状是她娇惯的结果,指责她不懂得教育孩子。)
干预方案
1. 建立信任:
- 分享个人育儿经验(主要是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出現的问题,以及我的学习与成长、女儿的递袭考上211。特别是:女儿小时候,我的家婆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长大了自然就会变好。)
- 推荐《福格行为模型icon》作为理论支持(书中的至理名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频率。)
2. 关系重建:
- 冲突管理:不要与孩子针锋相对,采用"冷处理"策略
- 正向强化:实施"优势发现法",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表扬孩子时,绝对不能说:你要是在学习上也这么好,就太好了。
- 情感联结:强调"爱的正确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造成的。换一句话说,父母爱孩子,必须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
3. 问题疏导:
- 解析早恋的心理动因。孩子出现早恋倾向,就是因为孩子无法在学习上或其他方面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转而寻求在两性关系上的安慰。
- 制定疏导策略。早恋问题绝对不能“堵”,必须“疏导”。
- 转化为成长契机。通过疏导孩子美好纯真的感情,引导孩子思考人生,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4. 家庭系统调整:
- 把握当前教养环境改善的窗口期:家公因病与家婆长期居留广州,丈夫也在两地往返奔波,家中经常只有她一人照顾孩子,有利于这位母亲按照咨询建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 强化母亲的教育主导权: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倡导人和实行人,必须强化母亲的教育主导权。
专业反思
咨询结束后,与先生交流时获得重要洞见:咨询师需要建立情绪防护机制。这提醒我:
1. 保持专业边界的重要性
2. 同理心与客观性的平衡
3. 负面情绪管理的必要性
结语
首次咨询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
- 理解个体发展轨迹
- 把握家庭互动模式
- 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这次经历坚定了我继续深耕这一领域的决心,也让我意识到专业成长的空间。未来将持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为更多家庭提供专业支持。
(注:文中个案信息已做匿名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