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要读这本书,去完成与自我的和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3020230/d835026b6e66b5f7.jpg)
2021年,父亲因车祸突然离开了……
于是,我重新拾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这之前,我曾走马观花似地看过一遍,知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相较于专业的大部头心理学著作,算是通俗易懂的。
这本书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影响而实现自我成长。
在父亲去世以后,感觉把这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我常常在想:父亲这个角色之于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赋予我生命,在三十几年的漫长人生中,我们却渐行渐远。
偶然的机会,重新在书架上又看到了这本书。于是,翻开它重新读了起来。
我想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能解开萦绕在我脑海中的困惑,帮助我走出阴霾,毕竟身边还有亲人需要陪伴和照顾。
后来,当遇到有一样困扰的朋友,我会给他们安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并告诉他们这本书所传递的意义。
去承认,三种“自我状态”的并存
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命情感中,并不自觉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儿童自我状态,会形成依赖的心理,对父母的行为表现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的顺从行为。当我们成年以后,会做出愤怒的幼稚表现。
父母自我状态,会形成挑剔型人格,这种人格可能是对别人的挑剔,也可能是对自我的挑剔或自怜。
成人自我状态,则是表现以理性的思考应对正在发生的状况。
这三种状态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因为生命需要的不仅仅是头脑去思考,也要用情感去体验。只有真正地理解情绪,管理好情绪,才能走地更远。
去觉知,生命情感中的真相
我跟随蛤蟆的节奏,一天又一天地去阅读和理解。在心理师的指导下,回溯着我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在父亲那个年代,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虽然我是女儿身,也难以幸免。
与父亲顽强抵抗的童年里,我的性格变得既倔强又顺从。倔强是对亲近的人,即使委屈也不愿开口求饶。顺从是对外人,对别人的要求不会轻易说不。在处理亲密关系方面,我更是显得极为愚笨。
我不断探索着,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记。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试图去理解父亲这个角色的不易。
我曾看过一张照片我婴儿时期的照片。照片里,父亲骄傲地把我抱在怀里,我笑得如此灿烂。这是我唯一一张,与父亲亲密无间的照片。
其实,因为我的出生,他被赋予了“父亲”的这个角色。那时候的他,应该也很努力地尝试着去学习吧。因为在他是由奶奶一个人抚养长大的,父亲这个角色在他的生命中是缺失的。他仅仅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靠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才习得的修车手艺养活了我们。
那一刻,我释怀了。
去践行,真正找到力量和勇气
自我状态的觉知,是令我欣喜的。那是属于情感智力的修行——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
正如书中最后一章所写道的:“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在那之后,每当我情绪不佳时,我会尝试觉察:
现在自己的情绪,是属于哪种自我状态之中?
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成人自我状态,应该怎么做?
人生有时候需要一个“按一下就停”的按钮,在跟随蛤蟆共同参与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神奇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