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学习笔记3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11888/281b054f61336cb3.jpg)
十二缘起
无明(看似可怕,但没有不变实体。照破无明时,内在明性显现,当下解除轮回。轮回中众生,在无明大梦中。在梦中构建的轮回大厦,看似庞大坚固,其实却由妄念而生,了不可得,一旦开启觉性,即彻底解除轮回之根。即使还活在这个世界,但内心不再有任何迷惑,也不再有任何束缚)
行(无始来的所行、所言、所思,通三性形成相应生命经验,一息尚存,经验时时更新,并保存到阿赖耶识超级仓库。哪怕不说不动,内心会有各种心理,有形形色色的念头在活动,由此形成业力,进而推动识去投胎)
识(投胎的依托。识是相似相续、刹那生灭的。心识,有妄心和真心之分,此处特指妄心系统,以无明和烦恼为基础,由此展开虚妄的生命)
名色(色受想行识五蕴总称。五蕴系统,代表存在,代表认识形成的基础。凡夫认识有局限,受烦恼、情绪影响,因建立在有漏的五蕴系统,系统本身有缺陷和错觉,不能如实观察世界。故五蕴为四魔之一,是修行重大障碍)
六入(无明/智慧看世界,对世界的接触和认识,取决于认识能力)
触(触受间保持正念,不引发贪嗔情绪,守住根门)
受(生理的乐苦受,心理的喜忧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产生不同的抗拒或抓住的情感)
爱(在乎。内心粘著的力量,粘着力量越大造业越大)
取(抓取、执著)
有(有漏业因业力推动有情受生,千差万别形态,循环往复受生。唯消除有漏的业,才不会招感有漏的受生)
生(众生带着各自的业力出生)
老死、愁、悲、苦、忧、恼。
顺观缘:全苦蕴之集起。
顺观灭:全苦蕴之灭尽。
顺逆观十二缘起
之所以都追究“第一因”,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来自经验。而经验是有限的,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就片段而言,的确有作为开始的、暂时的第一因。
但佛教所说的轮回像个圆圈,是周而复始的。无明虽是第一个环节,但同时还贯穿整个生命延续的过程。哪个环节都有无明。
“一念不觉”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觉,而是“念念不觉”。在没有解除无明前,从没觉悟过。这个“一念”是包括一切,一旦驱散无明,就念念都在觉悟中了。
“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
一般人是活在念头中,禅宗要求学人在一念未生前,看看念头背后是什么。从“行”入手,探讨生命本源。和观照十二缘起的修行理路一致。佛陀修行手段和经验不遥远。
十二缘起是认识苦和止息苦的完整方法,包括轮回和解脱两重因果。
从轮回因果:惑业苦高度归纳十二缘起。
惑:无明、爱、取
业:行、有
苦:其他几支
从解脱因果:对缘起观察,是从禅定导向智慧的关键,告诉我们
佛陀成道的方法;
佛陀的心路历程和修行经验。
仅知名相不能开悟。
佛陀通过禅定,在得定基础上观照诸法无常、苦、无我,从而获得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