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于哪里?
今天写一篇虚一点的文章,关于幸福。启发来自哲学家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什么是幸福,幸福来自哪里?
论可能生活
幸福等于开心快乐吗?
在现代商业社会,到处都在推销各种廉价的快乐,从餐饮购物到旅游度假,从娱乐综艺到网络游戏,对现代人来说,快乐是一个件唾手可得的事,但幸福却不是。快乐是消费性的,短暂的兴奋而已,而幸福是可沉淀的,持久而祥和的愉快感受。
幸福等于利益吗?
利益需要去追寻,不付出代价就得不到利益。付出的代价,可以是辛苦劳动,也可以是自己的脸皮或者良心。而幸福不一样,如果一件事情能够带来幸福,那么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幸福。幸福不需要代价。
幸福和利益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利益总是有限的,对利益的争夺本质上是个零和博弈。而幸福是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创造的,不需要和别人争夺什么。
幸福等于欲望满足吗?
叔本华说过:“生命就是一团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就痛苦;如果欲望得到满足,那么就无聊。于是,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
“欲望就像海水,越饮越渴”,无论欲望有没有得到满足,人都得不到幸福。往这个方向追求幸福,这是一条死路,不要说幸福,连快乐都得不到。
如何追求幸福?
首先,赵汀阳认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就是误以为获得幸福是某种结局或者某种可以完成的目标。而事实上,幸福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这一点和阿德勒的思想一致,阿德勒哲学认为人生并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地的线,人生是无数个“点”的连续。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努力、好好享受。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就已经开始了,路上每一处点点滴滴都值得欣赏;并不是成为钢琴大师才幸福,阿德勒不是不让你为目标而努力,他是让你享受练琴的每一刻。
认真,是对自己的最基本的态度。
再者,赵汀阳认为,一个人只有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实现生活的多钟可能性,才能够获得幸福。这里的“创造性”活动并非指得是艺术家创作或科学家发明创造,而是指“无需代价的行动”,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实现的日常创造,比如工作、交往、说话、做事,爱情、家庭、友谊等。
通往幸福的行动,不是“先给予、后收获”,而是“给予即是收获”。
同样,这个观点和阿德勒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思想体系一脉相承,说白了就是我们熟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从本质上来说,“给予即是收获”是自我扩大的一个过程。
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