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儒学经典散文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244人  037c26111bb7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这是宋朝一个叫景岑的和尚在长沙一座寺庙讲经时作的偈子,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出自这首偈子。古印度因明学发达,印度佛教如大乘空宗与有宗只是在思辨与名相上转悠,苗而不秀,华而不实。而中国佛教长期受到儒学的熏陶,佛学学理建立在笃实修行的基础上,会通学理与实践,便有了中国佛学的新气象。如这首偈子便是造道之言,抑或孔子所谓“有德者必有言”。

    先看首句“百尺竿头不动人”。一百尺长的竹竿竖立起来,这个高度足以超过树木了,比喻人超凡脱俗,虽介然不群,但又声名远扬,但这里“百尺竿头”却是专指修行所达到的高度。

    “不动人”,这个“动”字义深,需照应最后一句“十方世界是全身”来解读。《中庸》23章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庸》与《孟子》都点出“动”,“诚”为“感”,“动”为“应”。有感必有应,弘道事业正是通过内外人我之间的一感一应而展开的,如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大学》所言“诚于中,形于外”。这里说“不动人”,即是暗示佛家说的“自了汉”,只追求自我解脱,不问人间冷暖疾苦。

    “虽然得入未为真”,先肯定自了汉所达到的境界,又指出其不足。这个“真”,即相当于《中庸》所言“诚”。《中庸》25章曰:“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又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合内外而贯人我,如只立己而不立人,只成己而不成物,决裂内外,说明自家心性功夫还没有入于“诚”。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儒家,狂狷之士虽洁身自好、卓然自立,但不能入于中道——“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相当于佛家说的“自了汉”。孔子说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性情憨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倒是有弘道利人的心愿,“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只是他所达到的境界是“可与立,未可与权”,不知权变,立己有余而不能弘道化人。

    如何才能由“升堂”而进展到“入室”?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个“践迹”就是深入到人世间去磨练心性,自家做格物功夫,同时也是弘道济世,既成己又成物,把内外人我打成一片。

    阳明先生曰:“昔者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世之学者,没溺于富贵声利之场,如拘如囚,而莫之省脱。及闻孔子之教,始知一切俗缘,皆非性体,乃豁然脱落。但见得此意,不加实践以入于精微,则渐有轻灭世故,阔略伦物之病。虽比世之庸庸琐琐者不同,其为未得于道,一也。故孔子在陈思归,以裁之使入于道耳。诸君讲学,但患未得此意,今幸见此,正好精诣力造,以求至于道,无以一见自足而终止于狂也”。

    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阳明先生循循善秀,先鼓励弟子做曾皙这样的狂者,从富贵声利之场解脱出来,“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进而又指出,“但见得此意,不加实践以入于精微,则渐有轻灭世故,阔略伦物之病。虽比世之庸庸琐琐者不同,其为未得于道,一也”。

    再看三句“百尺竿头须进步”。百尺竿头如何再进一步?当然不是在原有的高度上再增加一尺,不是落在“量”上,而是发生“质”的跃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越高,视野越大,看得越远,下面说“十方世界是全身”,就落在“大”上。所谓更进一步,就要在“克己复礼”上用功夫,从自家个体意义上的“高明”过渡到普渡众生这个“广大”上来,无人相,无我相,俯仰皆化,和光同尘。

    务外好高、自我标榜,是诸子百家的通病。阳明先生指出:“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由泰山之高过渡到平地之大,破除门户私见,道并行而不相悖,即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如果顺着百尺高的竹竿向上爬,爬到顶端,再进一步,物极必反,就掉下来了。虽然不能这样理解“进步”,但这里面蕴含着的意象,有助于解读“百尺竿头须进步”。

    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这个“临”字,“临”是“极高明”与“道中庸”之间的桥梁。《中庸》31章曰:“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临”是德性之下贯流行,守约而施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孔子以“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注解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天,创生涵育世间万物但又不为万物之首。如果天为万物之首,高高在上,就与万物决裂为二了。天德不为首,此乃《系辞》所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十方世界是全身”,在儒家就是“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如横渠先生曰:“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阳明先生特别指出:“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常人之心被躯体所奴役,总以为这个有形有象的躯体才是“我”,此是孟子所谓“从其小体为小人”。有形的躯体总是要灭亡的,成就万物一体之仁,才算是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陈白沙云:“断除嗜欲想,永撤天机障;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陈白沙所言“自得”,只是“无欲故静”,成就他一个自私的小我。阳明先生因病用药,以“万物一体之仁”来救陈白沙之虚寂,曰:“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