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情的钥匙——共情(之二) 文/立香
周红五先生理解的“共情”第二个层面是:能知道和理解他人为什么这样感知和体验。周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难做到的层次,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年龄阶段的人,他们对同样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表达同样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往往又是不相同的。所以,对待别人的某些观点,我们如果在不了解具体情况就不加思索妄下结论,往往会产生误解,甚至会伤害他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374294/794ef48b50eebb50.jpg)
我也曾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布置了一篇想象作文,题目是《我长大后要当……》,要求当堂完成,当堂交流。很快孩子们就举手发言,他们有的要当科学家,有的要当医生,有的要当将军,有的要当超人……个个豪情万丈,老师大加表扬,说孩子们有创意,有抱负,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
但有一个孩子却出语惊人:“我长大了想当条狗……”孩子们笑翻了天,老师不禁俊脸飞红,认为孩子太调皮,没出息,当什么不好,非得当条摇尾乞怜的狗。但老师毕竟是个温和的人,她希望听听孩子想当狗的理由。
孩子满脸羞愧,断断续续地说,爸爸和妈妈离婚了,爸爸去了远方,妈妈怕天黑,总怕有鬼。姥姥说鬼是怕狗的,狗一叫,鬼就吓跑了。他说他和妈妈一样,也怕鬼。如果他长大了变成了狗,就不怕鬼了,那就可以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前,妈妈就可以安心睡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374294/fd3b8620fa4c9c9d.jpg)
孩子说完,班上的孩子都哭了,老师也哭了。老师夸他是最孝顺最懂事的好孩子。孩子破涕为笑。
听过故事后我很感动,为孩子的懂事,更为老师的宽容。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老师啊,如果她不给孩子表白的机会而是怒颜呵斥,那么这个本来就遭受创伤的孩子必然会成为全班嘲笑的对象,可能会变得更自卑,或变得愤世嫉俗,孩子的人格可能会发生扭曲,对一个极敏感的孩子来说,后果将不堪设想。但老师很快就冷静下来,给孩子一个表白的机会,让其他孩子认同了他的观点,理解了他的理由;同时还不失是一个亲情教育的例子。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不是精通心理学,但我知道爱心让一位老师保护了一颗幼小的心灵。
无独有偶,故事并没有讲完。另一个孩子也说长大后要当一条狗,原因是他观看了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八公无尽的等候只为等它爱的主人回来,抚摸着它的头,一起追逐嬉戏。他说他一定要当象八公那样对爱人绝对忠诚的好狗。
![](https://img.haomeiwen.com/i6374294/61184fab12338cb2.jpg)
孩子们都善意的笑了,老师也笑了,夸他是见多识广的好孩子。看,八九岁的孩子纯洁的如同白纸,在他们的眼中一切生灵平等,人和狗没有谁更尊贵。两个孩子都想当狗,但原因却大相径庭。如果老师不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耐心地听他们表白,而是武断地否定,一个天才可能会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