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习惯,别把自己逼得太狠|31周复盘

2023-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超叔成长笔记

这是2023年第31次周复盘。时间真的好快啊,上次做周复盘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又迎来了本周的复盘。

或许只有努力把时间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时,才能更加感受到时间的快速流动吧,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进步。

本次周复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1、坚持的习惯有哪些

2、输入了什么

3、输出了什么

4、本周不足

5、下周计划

以下开始正文。

一、坚持的习惯有哪些?

用思维导图罗列一下本周坚持的习惯。

很多动作已经不再需要刻意提醒或提示,成为习惯后,强大的惯性会推着你往前走。

二、输入了什么?

本周读了4本书,分别是《引爆自律力》《坚持,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打开心智》和《理解愤怒》。

推荐以下两本。

1、自律,就是习惯的延续

《引爆自律力》是我很早就认识的一个知识博主K叔的力作,里面讲到了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自律力。

他说,一个人所有的焦虑,都是行动焦虑,即明明知道一件事很重要,很值得去做,可就是行动不起来,总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只有良好的自律的能力,才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证胜出的核心要素。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呢?有没有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措施呢?

书中给出了五大自律系统,分别从找到动机、突破行动、获取反馈、精力平衡和认知进化等五个方面来阐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逻辑完整的行动指南。

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其中提到的微习惯和正向反馈。

我自己用了3个月减掉40斤体重,用了一年减掉50斤体重,对我来说,微习惯和正向反馈,带给我的力量非常之大。

我们做一件事,不是逼着自己去做,也不是硬要靠意志力去抗、去顶,而是充分利用微习惯和正向反馈来保持努力的有效性。

人的大脑本就有节能和享乐的本性,任何消耗意志力和消耗能量的事,都会产生本能性地抵触。

如果你不管不顾,硬要去逼着自己做一件事,那大概率是坚持不去下去,因为你无法克服人的大脑的一些本能。

但是如果你能充分利用微习惯,积极利用正向反馈,就可以很好地做到一件事。

如何做呢?

首先把要做的事情,或者需要培养的一个习惯进行拆解,让每一步都看起来不那么痛苦,可以很快的完成。

比如我一开始每天做2个俯卧撑,这件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做完两个俯卧撑也就几秒钟的事,大脑还没意识到困难,我就已经完成。

坚持完第一周后,从第二周开始增加到5个,第三周增加到10,以此类推。

每周完成后,一方面把自己做完的过程,用一张表记录下来,可视化这个过程;另一方面,每周完成后,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个想吃的东西,或者买一本书。

就靠着这个微习惯和正向激励,我现在已经可以做50个俯卧撑了,而且整个过程毫无抵触情绪出现,一切都是非常顺其自然地发生。

这也是我数次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个核心方法。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方法技巧,都非常值得尝试和学习。

当然,学到了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不管学到什么,一定要去执行,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和认识。

2、想要坚持,需要学会正确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习惯培养顾问古川武士,其实这本书跟《引爆自律力》的核心观点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坚持做一件事。

书中提到,我们坚持做一件事的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

反抗期

不稳定期

倦怠期

01 婴儿学步

刚开始培养一个习惯的时候,一开始的一周左右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叫“反抗期”,这个过程失败率高达42%。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很多行为,其实在大脑中是有路径依赖的,你做的一个很简单的习惯或者动作,都是大脑中的神经通路的一次放电活动。

如果有现成的通路,那么你做一件事就不会费力;如果没有通路,这时候会感到特别痛苦。

这就像是你爬山一样,如果沿着固有的台阶往上爬,会感觉到比较轻松,可以很快完成。但是如果没有现成的台阶,需要你自己先找到路,沿途还有各种荆棘不断刺痛你,此时你会感到相当难受。

我们培养习惯的过程,同样如此。

那如何做呢?

书中给出了两个对策:婴儿学步和简单记录。

就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像个婴儿一样,先学会站立,然后慢慢迈出第一步,再迈出第二步,不要试图一下子跑起来。

02 设定开关

第二个阶段叫“不稳定期”,就是自己初步建立的习惯,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导致出现无法坚持的情况。

比如想着每天下班后跑2公里,但是各种临时加班、天气状况、其他意外情况等等,都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导致无法持续做下去。

我去年刚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时,因为是春天,每隔几天就出现一次大风,每当此时就让我很是崩溃,好不容易坚持的骑行习惯,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甚至会出现中途断掉的可能性。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作者的方法是:建立一个能够持续坚持的机制。

怎么理解?

我们培养一个习惯,前提是一定要模式化,即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做某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行为,这是保证行动可执行的关键。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制定“弹性计划”,即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或者其他无法避免的状况时,先保证自己的思想是在培养习惯上的,而不是被打断了就破罐子破摔了。

待这个阶段过去后,再去补上这个习惯,不能因为中途中断一天,觉得自己的整个过程不完美而出现懈怠情绪。

同时,我们要设定例外规则,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狠。

不管你计划的多么周密,肯定不会完全按照计划来走,如果一旦出现计划外的事情,过于焦虑和纠结,只会扰乱自己的心绪,这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

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不稳定期,增加例外规则,比如当某天状态不好时,我可以不做,适时放松一下,但是仅此一次,或者只完成5分钟也可以,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设定例外规则,并不是为了给自己逃避培养习惯的过程找理由,而是为了一些超出计划外的情况设定弹性原则,能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渡过。

03 感受变化

第三个过程叫“倦怠期”,即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感到无聊、烦躁,感受不到这件事的意义,总觉得没有任何价值,开始心灰意冷,甚至萌生放弃的想法。

这个你与习惯培养的最后斗争,是胜利前的黑暗,就像作者说的:

其实这是因为你已经开始要适应“新习惯”了,习惯引力为了维持现状而设法抵制你所做的一切,做出最后的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增加一点变化,不要单调的行为持续下去。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长久坚持对一件单调无聊的过程充满激情,总得换点花样,让大脑减减压。

比如我骑行上下班的过程,坚持走某条路线一两个月后,感受到了倦意,开始觉得疲惫和无聊,那么我就可以换一个别的线路走一走,看看平时没去过的地方都有什么,甚至可以中途停下来驻足思考观察,让无聊的过程,出现一点生动和可爱。

这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坚持一个习惯不容易,千万不要到了最后一刻放弃,当你开始感觉有些累了,那完全可以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方式、增加一个新的角度等方式来重新定义你的这个习惯,可以更好的迈过这个倦怠期,最终迎来习惯养成的时刻。

三、输出了什么?

本周输出7篇原创文章,其中包括一篇七月份复盘。

写了7篇反思日记,同时也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小确幸和生活碎片。当再次回头看时,会觉得特别有意义。

这就是记录本身的价值。

四、本周不足

本周专注力有些分散,总是被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带跑偏,尤其是刷短视频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忘记了时间,这让我很上火。

王兴说,人为了躲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出任何事。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总是很勤奋,就是不出成绩。

是因为他用自己表面的勤奋,掩饰了自己不想真正思考这件事到底应该如何做、怎么做、以及做的意义的思考。

因为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明白一件事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如果这件事发生了,就不要让它随风飘去,必须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自己的思考痕迹。

一定要有所启发,尤其是看到一些有触动的内容时,停下来思考,看看自己得到了什么,不要一味刷起来没完。

这里涉及到一个思考框架的问题:看到一个内容,如何写出自己的思考呢?用什么的框架和模式?

只有搞清楚这个内容对我们产生触动的机制,才能更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会让一个人每天接触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对大脑产生非常大的冲击。

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能深入思考,或许是刷短视频过程,让我有些欲罢不能,进而产生懊悔情绪的背后核心关注点。

尽量短的减少刷短视频的机会和时间,如果刷了,看到能触动情绪的内容,停下来,思考,并且写出来自己的感受。

这个过程要注意提炼出核心观点,和整理出大纲框架,不要漫无目的地写。

一定要重视刻意练习。

你看,不管看到什么、做到什么、只要思考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马上就会变得不一样。

五、下周计划

1、写7篇反思日记,其中包括感恩日记、成功日记和情绪日记;

2、读书三本,重点是情绪方面的主题阅读;

3、有氧运动5天,力量训练6天;

4、写小报童的专栏,至少打磨一篇方法论;

5、整理读过的书的方法,形成践行清单;

6、完成工作相关事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