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施小善,莫久施大恩
01
翻开《唐国史补》,读到一个细思极恐的小故事,文中主人公叫李勉,曾经做过开封尉。故事的名字叫《故囚报李勉》。
全篇很是简短,不足三百字,但字里行间透着荒唐辗转的世道人心,读之忍不住令人脊背发凉大汗淋漓。
故事上半段的大意是,李勉为官时曾救下一个囚犯的性命,多年后李勉路过某地偶遇此囚犯,囚犯欣喜之余与妻子商量该如何报答恩公。
妻子说,“送他一千匹丝帛可以吗?”囚犯不答应,强调是救命之恩。
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以吗?”囚犯仍是觉得不够。
于是妻子便说,“如果是这样,那不如杀了他吧。”
情节至此幡然转折,令人大惊失色。当年文学大家木心读至此感慨颇深,他说此故事对妇人的心理描写之深刻,可媲美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连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类大家读到此文也必定会拍案叫绝。
故事还在继续,设身处地,如果各位将自身植入故事其中,面对妻子此番言语,你会作何反应?是当场义正言辞暴跳如雷扬起巴掌狠狠扇烂这个狠辣的妇人,还是彼此会心一笑一拍即合相携去准备二两砒霜一把斧头?
故事里,囚犯选择了第二条路,他深觉妇人言之有理,意欲杀之。不过囚犯家有位仆人怜惜李勉,私自助他逃命,最后囚犯夫妻宿命般的被侠义的剑客所杀。
此文读来,上半段写的是人心,下半段描的是传奇。人心是赤裸直接的,传奇却是刻意杜撰的。如果真的是在现实里,故事会在李勉被杀后戛然而止。哦,或许不会戛然而止,或许还会有那对贼公贼婆的一番掩门相庆,终于不欠这天大的人情了,心里爽极!睡觉踏实!来,干了这杯舒心酒!
但无论如何,不会出现侠客所谓替天行道嫉恶如仇的戏码。大家都挺忙的,生活都挺不容易的,谁肯为谁出头?且这还是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晦气事,法律也不允许。
02
中国人讲究闻弦歌而知雅意,课本也总讲究来个“请说明作者原意”,所谓附庸风雅,茶余饭后闲来无事,我们不妨也来对此故事的深意(或许根本不存在)探究一二。
升米恩,斗米仇,常施小善,莫施大恩。
人性的七宗罪里,贪婪是重中之重,这在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中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一升米可以养恩人,一斗米养出的却是仇人。
若一个人有急困,你提供举手之劳,他会对你感恩戴德,时常人前人后念叨你的好。若你时时出手相助,周而复始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定式与行为习惯,偶尔一次的力所不能及,便会惹来对方的责备与埋怨,甚至是反目成仇恩将仇报。
你委屈、愤慨、怨怼,长恨人心不如水,一腔热情空交付不说,还平白无故招惹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可是你真的有那么无辜吗?
人性无善恶,所谓的善是后天培养的,恶也同样需要培育的器皿,而你,就是糊里糊涂充当了恶的器皿的那个人。是你没有把握住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度,过度就意味着插入,你平白插入他人的生活,便应负有责任,而且你一旦插入,便再也不能全然而退。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安全距离,你以善意的姿态进入,无意间强行打破安全距离,便要为此承担后果。从交往的意义上讲,升米恩是乍见之欢,斗米仇便是久看之厌,无论何种情形,均是因为距离。
所谓君子无罪,怀玉其罪,转换一下,也可以说是君子无罪,施恩其罪。这里的恩,特指大恩,长期的恩,变味了的恩,今生都无以为报的恩,时常令受恩者转辗反侧睡不着觉的恩。
常施小善是智慧,久施大恩是罪过。毕竟这个世上没有那么多的《锁麟囊》,施恩莫望报的薛湘灵不多,滴水恩当涌泉报的赵守贞更是少见。
03
良心成本与经济成本的失衡,更易导致犯罪。
李勉对囚犯所施的恩,是救命之恩。救命之恩,该如何报答呢?
旧式小说里,你若对女子有救命之恩,女子多数会为奴为婢以身相许,若对男子有救命之恩,男子多数要为恩公做牛做马献上一生。而无论是献身,还是献生,这样的经济成本都太过于庞大了,它庞大到可以令受恩者起了一念杀机。
对于故囚而言,恐怕一万匹丝帛都不足以报答李勉的恩情,可是他愿意倾全家之财去报答多年前的救命之恩吗?显然,他不愿意。
他习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他早已不是当年落魄的囚犯,他使奴唤婢有了身份与地位,可是随着恩公的到来,他可能会失去这一切。
可以说,李勉对于他而言,明里是恩公,潜意识里却是催命符,是不堪回首的过去,是忐忑未卜的将来。他深知给予所有均不足报答大恩,又怕恩公狮子大开口对自己漫天要价,索性咬紧牙关心一横,宁可违背良心,也要充当大恶人。
当良心成本与经济成本失衡时,人就会作恶。因为良心只是种情绪,时间久了自然淡化,而财富却是身家性命,绝不可舍的。
成本属于经济学范畴,但它是个无孔不入的词语。犯罪成本、良心成本、爱情成本、生活成本、死亡成本,真是处处都离不开成本。而这从本质上说明,人类是以经济形态存在的。
如果李勉懂点经济学,恐怕就不会与故囚热切相逢话当年了。
04
表面犹豫不决的人,往往内心早有主意
故事原文里,当妇人提出“不如杀之”之时,作者用精练的四个字写到“故囚心动”。每每读至此,都仿佛能看见一场电影般的画面。
厢房密室昏暗如豆的光晕下,眼角精明的妇人频频试探,故囚皆凝眉摇头,口中叹息,满脸一副救命大恩不足为报的沉重模样。而妇人口中如惊雷般的“不如杀之”令他猛然醍醐灌顶,他立即点头应允,嘴角悄然隐现一丝不经意的蔚然得意。
知夫莫若妻,而故事里的故囚之妻又是那般的通透世故,定是早看穿了夫君的内心。只是他作为一家之主,早已习惯了虚伪与深沉,就像岳不群那般,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则内心腐朽不堪。
他口口声声不足为报,下一秒却忽而心动,这样的神转折读来大有深意,既可笑又荒唐。
人在什么时候会犹豫?是内心对眼前的论断和主意都不满意的时候。为此,人们甚至发明了占卜或者扔硬币的方式。而忽然有一个称心如意的提议像光柱一般照进他的内心时,他怎会不心动?
所以,故囚是早生杀机的故囚,故囚之妻只是充当了一次男人的心理蛔虫。当然这样的蛔虫是恶的,它因贪念而起,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小很喜欢听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书里常常能听到故囚之类的影子。如开国之皇设计追杀功臣,恶徒背信弃义屠师断情等等,想来皆是有着相同的道理。
功臣功高盖主,惹来朝野忌惮,皇帝故作偏听偏信,实则早就拿定了绝杀的主意。徒弟身受师傅大恩,但早已功成名就不堪受制于人,索性假意遭人蛊惑欺师灭祖。诸种此类虽然细思极恐,但从人性心理角度来读,并不难理解。
只是富贵五更春梦,世事一场浮云,命运最终不会饶恕大奸大恶之辈,也不会亏待我等良善之民。看小说读史书,也权当是听了一席警世恒言,明心净意罢了,为人处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仍是要传袭的。
因为无论世事人心如何变更,我们都要常怀感恩之意,常伸助人之手,这才是为人本分,只要这本分适宜就好。
文章系原创,喜欢就关注青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