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简书电影人物

《海边的曼彻斯特》 | 他本是地狱,何来救赎与复活

2017-09-01  本文已影响87人  陆長囍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在古老的自然哲学家眼中,火是万物,是秩序。而在宗教之中,火,是新生,亦是毁灭。

于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而言,火象征着地狱,代表着焚烧一切。是毁灭。

影片冷静的叙述了主角李(Lee)因哥哥的过世而回到家乡曼彻斯特,由此不断追溯的往事中揭示了李如行尸走肉般生活的缘由。

影片是以李当下的一小段经历缩影了他的整个人生。回家乡,见亲友,安葬哥哥,照顾侄子……每一件事情中都折射了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许多年前,李无心引发的一场火灾,带走了他的三个孩子。

这场大火经过这许多年,却未曾熄灭,蔓延至今。而化身为地狱的他,无法被救赎,且无法重生。

燃烧的壁炉、未遮的防火板,是李内心的地狱之火不断燃烧的火种。

李在波士顿居住的地下室,家徒四壁,是一间牢房,是李进行自我惩罚的方式。

不断直接切换的闪回镜头,和戛然而止的配乐,都强烈宣示着这个地狱的前身是天堂。妻儿、亲友都被李埋葬在了过去。

影片镜头中的主角李,对于他自己的生活,比镜头之外的观众更像一个旁观者。只因在他化身为地狱的那一刻起,他的现实生命就已停止。

李作为经历了一场火灾而成为地狱的男人,这个角色的现实性的体现是,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消极性:自身无法同命运抗争,甚至同自身抗争。

李存在的意义,就是突显黑暗。

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角色所体现人性的悲,而在于导演并不仅仅是一个客观记录者,而且是一个造物者与审判者。

影片以主角李的主观镜头为叙事线索。但在李因火灾而被带到警察局,交代火灾发生时他的行踪的场景体现了导演身份的转变。

李面对警察做笔录的开场,两位警察面对镜头,给李的是背影,此时三人呈现的倒三角的构图十分平衡。李位于位于景框的底部,这时的他是处于被审判的位置。审判之人是火灾事件的局外人,包括警察在内的整个曼彻斯特居民。

转而镜头面向李慢慢推进,两个警察逐渐消失在镜头之内,直到只有李一人出现在景框中央。此时的镜头微微向下倾斜,李依旧处于被审判的位置,不过此时的审判者换成了导演。导演带领观众以审判者的视角审视李的行为。

除却警察与导演,同时审判李的,还有李自身的信仰。

刹那间,信仰的坍塌与情感的崩溃,使李身心无法负荷,还未踏出警察局就想举枪自尽。

阻止李自杀的,表面上是警察,实际上却是作为造物者的导演。

致使李无法被救赎的、无法重生的那场火灾里的种种偶然,都在传达着导演的深刻寓意:李就是地狱本身。

《圣经》里的地狱之火,源自于欣嫩谷。位于耶路撒冷城外的欣嫩谷,曾经的当地人以儿童为祭祀物品献给假神。欣嫩谷,是乱葬岗,也是焚烧罪犯之地。欣嫩谷的恶不言而喻。

火、儿童、燃烧、毁灭……导演赋予李的现实,令李如地狱本身一般,残忍到令人绝望透顶。

现实主义是这部影片的基调。赋予角色现实性的,除了角色自身,依旧是导演。导演以造物主的身份,对李施加的暴行,让李如何能被救赎?如何有资格被救赎?

无心的火灾形同恶,需要李背负一生,让他如何解脱?给妻子的伤害形同恶,又让他如何化解?

哥哥对李的拯救式遗嘱,侄子的陪伴,抑或是妻子的劝慰,这些温暖在火的面前,稍纵即逝。

临近片尾的厨房小火灾,只是锅着火,只是起了烟,只是报警器响,只要将锅放入水槽之后,一切就会相安无事。而李却决定放弃领养侄子,回到他的地狱之火中。

李对于火的惧怕,就像他在梦中对他女儿说的那般,她们并没有被烧着。没有烧着的儿女,没有逝去的儿女。

李对于火的无畏,正如多年前的大火蔓延至今,是他自己身处大火之中,是他自己被焚烧,也是他自己生命的逝去。


#21天无戒写作训练营  第一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