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设界,未来才无限《成长的边界》阅读感悟

2023-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溪云初起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除了自己本职工作外,我开始尝试做小红书,做读书博主,写作等,除了为对抗焦虑,也有通过读书改变生活的想法。但是很多朋友都会说:你自己搞得那么累干嘛?也有人说你就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一天学这个学那个的能忙得过来吗?也有人说技多不养人,别把精力分散太多,都做不好,但是我真的想试试自己到底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我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好了,在不影响工作和照顾孩子的同时坚持自己的梦想~读书,写作。

      有时我也会焦虑,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赖以为生的本职工作,因为梦想并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效果的,看完成长的边界我释然了,这本书告诉我:不要给自己设限,多去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新的技能,新的方式,一定会有更好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开始就能够确定努力的目标,在专业的领域里深挖,如泰格.伍兹和象棋三姐妹从小就在专业领域里开始了训练,他们的成功经验说明早早开始,刻意练习就能成功,但是这种特殊的专业经验并不适合所有行业,而罗杰.费德勒从小什么体育运动项目都喜欢参与,最后才发现自己更中意网球,在网球界获得了更好更持久的成就,所以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中,我们不要执着于“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要先拓展广度,增加多样化经验,晚一些再进行深度挖掘,反而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成为通才比成为专才更容易成功。

      作家爱泼斯坦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很多领域,多数成功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进行专业化训练的,很多半路出家看似没什么优势的,却实现了巨大的成就,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走了不少弯路。他本人也曾经为此感到焦虑,但后来,爱泼斯坦成了非常有名的畅销书作家,作品还受到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盛赞。看完他们的故事我不再焦虑不安了。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通才而不是专才,通才也比专才较容易成功。      从当下开始,关注自己喜欢的,能带给自己机会的事情,制定短期计划努力去做,而不是制定较远的计划,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十年前你干的事,也许现在已经没有人干了。

        书中伊贝拉追踪研究对象的职业转型发展之路,观察处在职业生涯中期的专业人士,从萌生改变的渴望,到转型期的不安,再到真正转入一个新职业的整个过程。她发现:人们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了解自己是谁,而不是依靠过去。她强调:每个人都是由无数的可能组成的,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先想再做,而是先做再想,去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寻找新的榜样,在实践中而不是理论中去了解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说,要想突破成长的边界,我们得让自己从“专业化”变得“多样化”,从“专才”变成“通才”。那么,具体该怎么该做呢?在书中,作者爱泼斯坦给出三条建议:第一,要善用“类比”来拓宽思维模式。所谓“类比”,就是要学着进行关联性思考,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第二是要多采用“外部视角”来看问题,拓宽思维模式。“外部视角”是针对“内部视角”来说的,所谓“内部视角”,就是当我们只是根据某个特定事物的细节来做判断时,思路就会变得狭隘,做出的判断也会比较极端。第三,遇到挑战不要固守成规,学着放下熟悉的工具。随机应变灵活的面对压力。

        伊能静55岁开始直播;《秋园》的作者60岁开始写作,她的第一本书是在灶台边完成的,已经连续写了四本书了;大S前婆婆张兰65岁直播 还做的风生水起……人永远不要把自己给困住。当我们碰到一件陌生的事,觉得很难,是经验在告诉我们:“从来没做过,你不会成功的。”这是固定性思维在作祟。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没有人天生会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能否成功,不知道你的潜能有多大。所以,少内耗多行动,不断去尝试,人生不设边界,才有无限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