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读书中国传统文化

除了画马,徐悲鸿也论画

2018-11-16  本文已影响32人  大雨时行
中国画的艺术

《中国画的艺术》算得上一本简明版的徐悲鸿文集,当然里面也夹带着不少精彩的画作。当我们一边体会大师对艺术的文字性思考时顺便欣赏佳作,不啻为一种绝妙享受。正如编者所云,配合先生的文论,同时选入不同年代的中国画作品,便于读者在领悟他的主张之时,对他中国画作的实践也能进一步了解。

徐悲鸿大师所处的时代,是美术思潮大跃进时期。尤其是1930年之后,画坛名家辈出,大家对传统画学与西方美术的争执此起彼伏,有时候甚至采取直接且激烈的手段。由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不满中国艺术界现况的人越来越多,其论说也日益泼辣。

比如本书中选的几篇文章里,徐悲鸿曾多次提及“董其昌的借位造风,流弊久远”;“清四王是皇家趣味的代表,也是正统派文人的心头好,却在此被批得一无是处”;至于著名的《芥子园画谱》,也成了徐悲鸿心目中的“投机事业……断送了中国绘画”。

其实在今天看来,大师的论调明显有失偏颇,就算推崇“唐宋高峰论”,也不必“狠踩明清”呀。董其昌、清四王以及《芥子园画谱》自有其极高的价值,而唐宋写实画风也绝非艺术家唯一的技术追求和精神指向。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徐悲鸿持厚古薄今论主要是受了康有为的影响,仅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和观念,而非完全漠视或否定明清艺术。不然他也不会大费笔墨去赞美沈周、仇英、陈洪绶、徐渭、金农以及郑板桥等人了。

他之所以反对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元明清山水,其实是在表达对“抄袭、八股、闭门造车画自来山水”的大不满。处在那样一个风云变革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画家心中燃起了“改革、创造、复兴”的热火,一心想推动中国画朝现代写实方向转换。

他复兴中国画的主张,源于深重的危机感,他甚至将国画的危机与民族危机、国家危机联系在一起,这容易导致将问题看得过重,从而话也会说得较重。

于是,便不免被一些人认为“他彻底背离传统”,但如果完整看他的文论,自然不会生此误会。我们要看到他批判“文人画颓废、沉迷仿古”的一面,也要注意他特别提到需继承优秀传统的一面。

正如本书提到的,他并不像陈独秀那样高喊“革命”,或者对传统痛快地批判一番了事……作为一个实践的艺术家,他知道古人的画里有多少宝货,所以他要“复兴”这艺术。虽然他像康有为、陈独秀一样不满于现状,一样主张引进西方写实主义,但他的思虑远比政治家实际。

徐悲鸿是一位颇有号召力的艺术活动家、美术教育家。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极尽所能推动中国画向现代写实转变的努力,并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或同辈中有创新精神之艺术家。另外,他对人物画的重视尤其值得一提。可以说,没有徐悲鸿的呼吁和大力推广,就没有当今中国人物画的繁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