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母亲以后 ——《你好,李焕英》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也曾是个花季少女”。——《你好,李焕英》
这世上,所有的产出都讲求回报率,唯有母爱不会。
和电影院里那些热泪盈眶,闪烁着渴望的眼神等待着彩蛋迟迟不肯离开的观众不一样,看过李焕英以后,我的内心好像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这并不代表着我是个冷血的人,我也被里面的一些情节打动,比如母女谈心,母亲希望女儿健康快乐的时候,得知录取通知书是假的以后女儿安慰母亲会有出息,母亲脱出而出的那句“那必须的”。
比起来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母爱烘托,让我记忆尤甚的是那一个个让人捧腹的搞笑片段,而我也是把它当做一部纯粹的喜剧来欣赏的,尤其是文艺演出时、郊游划船时沈腾贡献出的精湛演技,密集的笑点让电影院里年味更浓了。
电影用真实骨架连接起了两代人,让下一代人能够看到上一代人的青葱岁月,让现在的人可以感受,在那个大时代里涌动着的激昂青春。
马东看完样片以后说自己哭的跟鬼一样,他向大家安利“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认识,还没有生下来生下来的时候的妈妈”,马未都也这样讲“满台的喜剧演员,撑起了一部有厚度的大戏,摆脱了喜剧舞台的痕迹。
曾经有个公益片特别打动人,内容大概是不同职业、年岁渐长的母亲画上精致的妆发,以相对年轻的姿态面对他们的子女,这些子女,不约而同地哭了。
电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子女的出现,中断了妈妈们的花季之路。成为母亲,就是成为一颗刺、一把剑、一座山。
我比较擅长从对比中发现存在,所以,在与电影情节的反复对比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母爱,我妈很少缝衣服,我也没有从高空坠落被她接住的经历。
很少不代表没有,母爱也不仅仅是体现在生命危急时刻,细细回想,我好像一直把这种对母亲的索取当做理所当然,当做像呼吸一样的存在,这种感觉从没有中断,也难以想象有一天他会突然消失。甚至,我都觉得,母爱是什么,我都分不清。
在反复回忆中,我还是可以在我内存不大的脑子里想起来点有用的、可以被称之为母爱的东西:上学离家的前一晚,我妈总是往我的包里塞一堆好吃的零食,即使家里不富裕,我妈还是会背着我爸,给我买昂贵的水果。小时候抬水时,我妈总是把水桶紧贴着她的那边。生病时大概是最欢快的时候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求必应,饼干无限量供应。
记得1988里面有一个经典的情节,姐姐宝拉参加民主运动被抓,母亲拼了命地和警察拉扯、纠缠,说着没用的话,宝拉很生气,因为妈妈连自尊心都不要了。但当他看到母亲破洞的袜子和流血的脚趾,她的骄傲没有了,哭着求警察带走自己。“比起自己,母亲有更想守护的,那就是子女。”,成为母亲,就是放下尊严和脸面。
而母亲,不仅是保护子女,更重要的,也在一步一步,塑造着子女的世界观,教会子女如何做人。在公交车上,我曾经见过母子三人,大儿子5岁,小儿子正在襁褓,年轻的母亲,一手抱着大儿子,一手搂着睡觉的小儿子,还不忘,喝了半杯的牛奶被放在车地板上,下面垫着一层纸。我也见过,地铁口等人的间隙,一对母子在连椅上看书,嘈杂的世界,与他们无关。
在一个深夜,我接到了朋友的微信,简短的几个字,让我心里十分恐慌:婷婷,我没有妈妈了,我知道,从此以后,她的快乐也缺失了一角。原来我也很害怕,时不我待。
希望,读到此文的每个人都不要像我这么木讷,深处芝兰之中,却从未意识到她的芬芳,学会去爱,去感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