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读书分享223——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作者是赵昱鲲。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们为什么不幸福,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去让自己幸福。我将分享其中谁偷走我们的幸福这个部分的内容。
根据调查,为什么美国和中国人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幸福?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一、比别人好就一定幸福吗?
佛家认为幸福在于大彻大悟;道家认为幸福在于回归自然;儒家认为幸福在于做仁人君子;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幸福在于美德;中世纪神学家认为幸福在于天堂。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人把幸福感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较之上,他们的幸福不在于自己怎么样,而在于比别人怎么样。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喜欢和别人比较,就越不幸福。
1.不幸福的人的自信心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还是比自己差,幸福的人在做完一件事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都会变高,不幸福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则明显受控于别人,在别人做得差时,对自己的评价和幸福的人基本相同,但在别人做得好时,自信心就一落千丈,觉得自己更差劲了。
2.不幸福的人的快乐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还是比自己差,幸福的人在完成任务之后,都会变得更快乐(当然在别人做得差的情况下更快乐些);不幸福的人在别人做得差时,也会变得更快乐,但在别人做得好时,心情就变得很糟糕了。
3.不幸福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也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幸福和攀比心之间存在相关性,越幸福的人越少跟别人比较;反过来,攀比心越强的人越不幸福。幸福的人为自己的表现而高兴、难过,不幸福的人为自己和别人的比较结果而高兴、难过。
幸福和攀比心之间的因果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攀比心让你不幸福,而不幸福又让你更热衷于攀比。如何不自觉进行攀比,就会陷入了一个“与人攀比→大受打击→严重失落→拼命奋斗→爬上一格→继续攀比→大受打击”的循环。
二、“负面偏好”让人不幸福
人会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这在心理学界是个广为人知的现象,相关研究汗牛充栋。负面偏好让人感觉不幸福,这是因为:
1.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要大。
从坏事中恢复所花的时间要比好事长,而且恢复的程度通常也更小。
2.坏言行比好言行更影响亲密关系。
3.大棒比胡萝卜有效。
4.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的反应更强烈,而且留下的痕迹更深。
5.社会冲突比社会支持对人的影响要大。
6.我们更擅长处理坏信息。
7.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
过多地注意坏事,会让我们抑郁、焦虑、愤怒、绝望,这些都是幸福的大敌。
偷走幸福的三个大盗攀比心、负面偏好,还有面子心理、快乐跑步机、信仰缺失、人情淡薄等因素,都侵蚀着我们的幸福感。
但是,在这些纷纷扰扰的幸福小偷后面,是三个隐藏在幕后的幸福大盗:自私的基因、冲突的环境和转型的时代。它们才是导致我们不幸福的深层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大盗不仅偷走了我们的很多幸福,也偷走了我们的健康。
三、自私的基因
对于基因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能产生的后代的数量和质量,比如活到生儿育女的年纪、成功生儿育女、抚育儿女的意愿和资源。这些指标与幸福、健康息息相关,但幸福、健康往往只是副产品,而绝不是基因的目标。
因此,就会有些基因,虽然会妨碍我们的幸福,但因为它们所带来的后果有利于后代繁衍,也一样会在人群中扩散开来,占据DNA上的一席之地。
男人的性欲也是一例。造成男人性欲高涨的基因有巨大的进化优势,因为与其他等位基因相比,它驱使男人不断寻求性交机会。
这样一来,他的孩子会更多,但却在更多的时候把男人烧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心神不宁,还常带来严重的生活后果,直接损害幸福。更多,而“性”致勃勃的基因也就随之传播开了。
但这个基因给男人带来什么好处了呢?这欲火虽然也让男人在得手时心满意足,但却在更多的时候把男人烧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心神不宁,还常带来严重的生活后果,直接损害幸福。
四、冲突的环境
为什么所谓的健康食品都不好吃,好吃的都不健康?答案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按照远古时代的需要进化的,而非现代社会。
在艰苦的远古时代,我们的身体进化出很多精妙的机制,比如糖类、脂肪热量大,比较珍贵,我们就进化出能分辨甜、香的味觉,以及爱吃甜食、肉类的偏好,这样才能确保有糖类、肉类出现时,优先地、充分地把它们吃干净。这些天性本身无所谓好坏,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环境。
但到了各种食物都唾手可得的今天,人们仍然会忍不住大吃甜食、肉类,这就造成了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肥胖症、高血脂,等等。
心理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攀比心,在远古时期,我们只是和部落里的一百多人比较,最有钱的也就是土财主,最漂亮的也就是村姑,但在资讯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电视、杂志、报纸、互联网上充斥着金字塔尖最奢侈的生活,不停地闪现着全世界最光彩夺目的美女,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和这些人进行比较。这时候的攀比心,就会成为了幸福的一大累赘。
五、转型的时代
现代美国人享受着全世界最丰裕的物质水平,也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饮食科学研究成果,可不仅肥胖率居高不下,而且据布特纳推测:“人们甚至也许会少活十年。”在他看来,这是由于那些长寿之乡的饮食传统都经过时间长河的千锤百炼,已与当地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地促进人们的健康;而现代社会里的美国人,饮食习惯来不及跟上生活的改变,比如体力活动变少,肉食反倒更多,于是影响了健康。因此,关键问题不是哪个地区的饮食最健康,而是哪个地区的饮食更适合当地人。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人们的文化和心理却通常保持着惯性,停留在过去,或者,在更糟糕的情况下,他们想让文化和心理走进新时代,却找不到方向。这样,人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茫然若失,精神上一筹莫展、无家可归。
六、选择积极
追问“幸福在哪里”并不能让你更幸福,因为幸福不在哪个具体的地方,而在于生活中的每分每秒。
“幸福只要____,我就幸福了。”你把“幸福在哪里”的答案填在空格里,比如升官、发财、结婚、孩子上名牌大学等,然后朝着这个目标拼命努力。可当这个目标最终实现后,你就能从此幸福了吗?
科学家给这种心理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快乐跑步机”。大家都以为,好事就像在路上跑步,会带动我们往前,去到更快乐的地方;但其实好事更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件好事来了,我们快乐了一点,但同时脚下的标准也移动了。
我们不停地奔跑,可脚却从来没有踏到过幸福的实地,而在幸福的刻度上,我们跑得满头大汗,却一直停留在原地。
为什么外在因素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可为什么人们还是不停地追逐这些外在目标呢?个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在因素容易观测,比如钱多钱少,结婚了没有,教育程度如何,都比内心因素要明显得多。
因此,我们往往会高估这些明显的外在因素,而低估那些隐藏的内心因素。有个笑话说,一个傻瓜在晚上弄丢了钥匙,于是到路灯下反复寻找。邻居问:“你钥匙是在这儿丢的吗?”他说:“不是,但只有这儿看得见。”我们在幸福上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我们轻率地以为,幸福取决于那些看得见的东西。
柳博米尔斯基认为,人的幸福程度大约有50%的差异来自于遗传,约10%的差异来自于环境,而剩下的40%则取决于自己。
用公式来表达就是:幸福= 50%遗传+ 10%环境+ 40%控制
所以,幸福是你内心的生活方式。就像健康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一样,你也可以从纷扰的心理因素中为你的内心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三个元素:平衡饮食、运动锻炼和心情愉悦。以此为参考,我们也该从三个元素入手,打造幸福的生活方式:平衡心理营养、心理锻炼和身体健康。
300天读书分享223——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