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金科玉律》社会学原则1:人与资源的差别

2023-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力法跳跳

从这一节开始,本书进入了“社会学”部分。这里的社会学不等于学科分类里的“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社会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作为生活小知识的“社会学”其实是社会生存小技巧。不仅仅是社会学,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诸如“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之类的名词也面临着相似的分歧理解。非专业人士喜欢借用这些词来帮助自己生活,而专业人士关心的是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存在,一个考虑个人,一个考虑整体,差别很大。也正是如此,经济学并不教人做生意,物理学也不直接教授建筑经验,社会学也不是教人如何“混社会”。有些学科有自己对应的“应用”领域,如经济学和管理学之于“商科”,数学逻辑学之于计算机技术,物理学之于建筑学。然而,依然有些学科并没有对应的“应用”领域。就像“混社会”或是“人际关系”都是生活中重要的经验知识,却并无专门的教授课程。专业知识对应的教育充足,而这种通识教育却比较缺乏,现在的“通识”强调的博雅思想,甚至是比专业知识还要远离生活的更加基础的学科。

1 丛林法则与二八定律。这两个名词多数人都不陌生,“丛林法则”强调非此即彼的激烈竞争环境,丛林法则下个体会极尽全力为了生存,而优势者又会形成进一步的优势,产生马太效应越来越优。相对应的,劣势者也会越来越劣。二八定律强调,在众多领域中,都存在“二成个体具有八成重要性”的现象。如开店卖货,八成的商品会被二成的顾客买走;再如做项目,二成的成员会完成八成的工作。

丛林法则与二八定律的背后,其实是非常朴素又非常真实的道理,那就是个体与个体具有巨大差异。我们处在文明社会,天生被赋予了“人”这个身份,因此很多权利无需奋斗就天然拥有。遇到不平的状况时,喜欢先问一句“凭什么”。推己及人,也是道德建立的第一定律。

同时,受到语言的引导,我们也习惯将拥有相同名词的东西看作“相同”的。如“人”都一样,“顾客”都一样,“员工”都一样等等。但是,能下单买走半个店的顾客,肯定与进门上厕所的顾客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常说,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与狗都大。

2 没有评判者的境况。“都一样”的思想看似更加高尚文明,然而是有局限的,人们因为目的、地位、利益、能力的不同,具有巨大的差异,这并不是凭借相同的名称能够抹平的。人如此,资源也是如此。“丛林法则”就是试图还原这种差异性,祛除“道德感”与道德评判者。“人”的身份与相同的名词不会天然让我们认定其相同,而是“道德评判者”让其相同,在现实社会,就是法律与执行者。然而在法律并不健全的领域,这个“评判者”就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在法律健全的领域,它也不会对所有事情都出面执行。

这种没有评判者的场合,就更加接近丛林。如夜晚遇到抢劫,按照法律与道德的思维,我们不应向犯罪行为妥协,自己也并不情愿被抢。但是所有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告诫别人,这种情况下不要争辩,破财免灾才是更重要的。而如果是白天,因为有“评判者”的存在,无论是还在上班的秩序执行者,还是路人,都会让我们的行为逻辑发生变化。再如我们常讲“清官难断家务事”,部分也是因为家务事产生的时候,并没有评判者在场,而时候通过当事人之口了解事情原委,就会成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罗生门”状况。丛林之中,没有评判者与超然的秩序维系者,个体的行为就会变得完全不同。虽然不会像“吃鸡游戏”那么夸张地你死我活,但是“你争我夺”是避免不了的。

意识到在众多情况下,“评判者”的缺失,以及这种情况下人与人、资源与资源的差异显现和放大,或许是脱离教条式地人与人关系,进行真正社会思考的第一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