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肖像脸谱

古代学术大王——刘秀 成语的首倡者

2017-05-29  本文已影响47人  琴声悠扬轩

东汉第一位皇帝——刘秀,世称“光武帝”。整个汉朝,刘秀是最有学术成就的皇帝,他开始记录日历,形成今天的中国历,四季开始定在历法上,古代人的生活和一举一动在历法上都有规定。四时耕作,早晚分明。

刘秀的学问很有一套,不但让史官记录国家情况,而且自己潜心研究经书。他还要求自己将别人的文字总结,力求精益求精。普通事和普通人,让他看到,他都会总结,以一句释之。渐渐地,臣子们将刘秀总结的四字语称为“成语”。

刘秀一生自己总结的成语很多,大臣们觉得很有用,而且是学问需要的。于是,人们就将成语当成一种很高的学术来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语是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与刘秀本人相关的成语就有十几个,像乐此不疲,得陇望蜀,有志者事竟成,疾风知劲草,等等,都是当时臣子们在刘秀的言行中总结出来的。

光武帝刘秀终日操劳,每天从早忙到晚上,夜幕降临即会挑灯夜读,臣子们非常担心他的身体,对他说:“您虽然有大禹、汤武那样的贤明,可是您没有皇帝、老子那样的养性之福,期望您爱惜自己的身体,保养好精神”。刘秀却和蔼地回答:“我这样操劳,自己感到很快乐,不觉得疲劳啊”。臣子们感动,以“乐此不疲”来形容刘秀的辛苦。

还有战争中的“得陇望蜀”,是形容刘秀对军事的心情,打赢一场,还想迎接下一场胜利。这样,刘秀就能保全自己的实力,让人们安居乐业。边关常常打仗,刘秀就送给爱将一句五字成语——有志者事竟成。因此,耿弇(yan)在战场上声东击西,一路高唱凯歌。为刘秀实现安定国家做了巨大贡献。刘秀接受了一位降降,叫作王霸,打仗非常迅速,而且常常能致胜,刘秀赞叹不已,给了个五字诀成语——疾风知劲草。从此,人们说到这个词语,便知道是形容行动迅速,果敢能胜的部队。

刘秀称勉强让人满意就是“差强人意”。一开始,这是一个褒义词,后来渐渐转成贬义词。打仗时,如果胜不算胜,败不算败,回来让领导失望,一般就用“差强人意”。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与光武帝刘秀有关。

一次,受到光武帝刘秀信任的冯异被封为征西将军,奉命与赤眉起义军交战。华阴地面,两军相遇。交战之后,各有胜负。这时,邓禹、邓弘等将军不听冯异的劝阻,决定兵合一处,攻打赤眉军,大败。冯异诱敌深入,消灭敌人八万人。刘秀得到消息,认为胜败皆有,而且将士们很辛苦。于是,刘秀说:“这好像在东边的角落里失去了太阳的光亮,却在桑树和榆树上得到落日的光辉”。

后来,人们就将大胜小败称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秀喜欢将故事和生活状况总结成成语,对后代学习知识非常有益处。只要我们了解足够多的成语,就会增长很多知识。光武帝刘秀以成语口授后世子孙,并教育后世,学习文化知识除修身养性之外,还要将生活和让人记忆深刻的知识总结成成语,让我们更方便地学习知识,牢记历史中的故事,让我们受到启发。

中国成语数量惊人,分为小学生成语和中学生成语,了解成语的最好方式就是成语字典。而小朋友,一般都是听老师讲,在家里看成语故事。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哲理,都是成语的一席之地。在中国,成语是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是文学,文化还有文章中宝贵的部分。自从刘秀创造出第一个成语,成语就是一种语言标记,中国文化中有十分高的分量。(浴火重生/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