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梦园

“睡眠经济”正在崛起,年轻人需要"购买"睡眠!

2020-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斗服脑

现代年轻人有三大痛——脱发、失眠、发胖。其中,失眠又间接导致脱发、发胖。

或许,失眠是年轻人第一大痛。你知道,现代年轻人(尤其是90后)的睡眠质量有多么糟糕吗?

报告显示,国内至少3亿多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90后年轻人是重灾区,他们当中3/4是晚上11点以后入睡,1/3是凌晨1点入睡。

人民网有一个描述:“90后”已经是助眠产品的消费主力,蒸汽眼罩、隔音耳塞、重力毯、睡眠仪......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但还是睡不着。2019国内“90后”人群购买的进口助眠产品增长超过100%,超过了其他年龄群体消费人数总和。

年轻人为何“睡不着”?我认为,社交网络可能要背锅了。

1、因为社交网络随时、随地的连接,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没有了。回到家里并不表示工作结束了,可能一通电话、一封邮件、一个你被@的消息,就不得不立刻处理工作上的事情。

2、社交网络总是打乱你的时间节奏,不是工作量大使人焦虑,而是工作的节奏太乱了,直接导致了压力感、焦虑感。临时安排的重要任务打断了你的节奏,多少会刺激你的情绪化,这是人之常情。

时间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为了抗拒这种失落的情绪,90后年轻人往往会“报复性熬夜”,这种行为模式被称作“睡前拖延症”。

睡前,多数90后都会玩手机,其中很多人睡前玩手机超过一个小时。

阿里巴巴发布的“夜经济”报告显示,淘宝成交最高峰是21点以后,占全天消费比例45%左右。在23点到凌晨3点的深夜,有好几万人在天猫上“熬最晚的夜,买最贵的眼霜”。

你不犯困的样子,真的很“贵”!

OK,90后年轻人睡不好,已是显而易见的痛点了。用户痛点,就是商业的原动力。

睡不着的人,大概分为两种:

1.“被动型”失眠

关于“被动型”失眠,也是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公司。

A问B:你今天几点下班?B回答A:晚上7点物理下班,精神下班时间未知。

什么是物理下班?什么是精神下班?

物理下班是指离开公司或者到了下班时间;而精神下班是指完全与工作隔离、完全不想任何工作上的事情的状态。

精神不下班和加班性质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来说,还是在下班之后讨论和工作有关系事情。

这也就是一种无意识加班状态。

无意识加班指的是劳动者在下班后仍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接收并处理工作,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加班状态的现象。

尤其是互联网相关从业者,无时无刻不处于这样的无意识加班状态。

工作也有个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工作成果可能都是你用百分之二十的工作创造出来的。

无数的研究表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一旦人们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这个临界点,工作效率就会完全下降。

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不是因为你拼命干做到的,而是因为你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哈佛商业评论》一篇名为《研究表明,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公司,长时间工作只能适得其反》的综述文章强有力地表达了对“休息促进效率”这一论断的支持。与此同时,它还强调了一系列其他研究结果:

工作时间过长会降低睡觉质量,而睡觉不足会导致人们反应迟钝,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当而规律的休息(比如晚上和周末)会让团队更有效率。

2.“主观型”失眠

顾城说,我们不想睡,是因为只拥有夜晚。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主观性失眠,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舍得睡。

夜晚充满了可能性,刷朋友圈、刷微博,不带脑子地浏览各种信息。总之,每一个舍不得睡的人,都有自己醒着的理由。

报告显示,近九成网友习惯在睡前玩手机,平均时间为65分钟,58%的95后睡前玩手机平均时间达到80分钟。社交聊天、看视频是最主要的睡前移动端娱乐,90后、95后最为活跃。

作家李尚龙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电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上班很累,忙到很晚,依然舍不得睡。导致在周末或者节假期,反而越休越累。

社会学家发现了两个休息悖论:

第一个悖论:半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减少。第二个悖论:休息的意义本来在于恢复疲劳、放松神经,重燃生活的热情,但现在人们休闲之后,却往往觉得很无聊很疲累。

越来越多人陷入到这两个悖论之中,无法自拔。

你为“睡眠经济”买单了吗?

据说,目前“睡眠经济”催化了一个数千亿元规模的庞大市场。统计数字倒不重要,重点是背后的商业逻辑——长期失眠会导致什么后果,商业的创新如何针对这些后果?

基于生理的失眠后果  

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城市,城市中有很多高楼,晚上会缩小很多倍,方便清理代谢垃圾碎片。如果你长期睡不好,就是不让代谢垃圾碎片清理出去,长期后果是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短期后果是人格分裂(电影《搏击俱乐部》就是说一个男人持续失眠很久,分裂出来另一种人格)。

基于管理的失眠后果  

员工的最大价值是专注做事,而长期失眠很难使人做到专注。犯困还要硬撑着做事,效率会非常低。《时代》周刊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工薪阶层睡眠不足导致的工作状态不佳,会带来生产力下降和死亡风险增加,大约一年可造成4110亿美元的损失。

针对这些代价昂贵的失眠后果,商人们想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产品逻辑和流量策略:

1、商业模式创新

包括Google、Facebook、赫芬顿邮报、华为、阿里巴巴等等很多公司,都给员工提供“睡眠舱”服务。

日本很多中小企业将面包车改装成了卧室,提供给加班员工,丰田、本田甚至主动参与这些改装设计。

中国“共享经济”泡沫时期,出现过一些“共享睡眠仓”公司,主要面向IT公司的加班族。那个外形有点像太空舱,上下铺空间各自私密独立,内部有无线网、风扇、阅读灯、充电插座等设施,并提供一次性床品。不过,因为一些技术瓶颈,这个行业没有做起来。

去年,很多国家特别流行两种形式的网红吧馆——“午睡吧”和“睡眠咖啡馆”。

“午睡吧”创业门槛特别高,关键词是黄金商业地段+忙碌的豪族。

比如,位于西班牙马德里中心金融区的午睡吧“Siesta&Go”(午觉再出发),附近是汇丰银行、Google、德勤等等大公司,店里只有19个床位,配备精致的床单、耳塞、拖鞋,睡醒了还可以在咖啡区喝一杯提提神再离开。

“睡眠咖啡馆”是雀巢挑战星巴克的一次创新。比如,位于东京银座的“睡眠咖啡馆”,也提供“沉睡服务”和“午睡服务”,客人睡前会喝无咖啡因的咖啡,一般认为睡前喝咖啡会妨碍睡眠,但是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可以保持睡眠质量。

2、产品逻辑创新

“睡前拖延症”的蔓延正在使夜间饮食流行起来,这个“夜间饮食”可不是你我经常说的夜宵,主要是那种有助于人们更好放松下来、助于休眠的产品,比如在茶饮料中加入甘菊、薰衣草等草本配方。

这是一个专注力对消费者越来越重要的年代,食品饮料行业早已瞄准那些促进人体夜间舒缓放松,甚至发挥更多健康功能的饮食产品创新。

比如,蒙牛近期推出的一款名为“晚上好”的洋甘菊口味牛奶饮品,配方搭配重点瞄准安神、助眠效果,品牌方甚至期待以此打开“社交新零售”的机会窗口。

近年,很多硬件品牌也积极参与睡眠经济的市场分割,主要从睡眠监测方向入手,比如通过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监测睡眠质量。三星、苹果、小米高调进军这一领域,哪怕可穿戴设备并不能解决失眠,但硬件厂商收集用户的睡眠数据只是第一步,而这些大数据将对未来的智能家居、AI应用、移动健康等行业的发展会有很大助力。

3、流量策略创新

最近几年,助眠,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流量策略”的一部分。比如,国内一款名为“蜗牛睡眠”的App除了有催眠音效,还能记录鼾声梦话、监测睡眠深度和质量,同时还开发了音乐智能枕等助眠产品;美国比较流行的音效软件Windy,是通过风声配合3D场景图帮你放松视觉和听觉神经;瑞典助眠音效软件Spotify,则通过播放雨声、办公室空调声等营造催眠氛围。

其中,Spotify起步于音频产品,类似于国内的喜马拉雅app、得到app,不同之处在于流量策略。

国内音频app的商业模式主要是IP付费(知识付费),而Spotify是做音乐起家的,在助眠市场的经营上,使用大海、鸟鸣、篝火、山涧、森林等声音模式,帮助失眠者放松身心快速入睡。

“会休息”是一种能力!

高强度的商业社会中,“会休息”显得尤为重要。“会休息”是一种能力,它是你实力的一部分。

可是,实际上会休息的人并不多。

科学已经证明了,早睡是大脑自我净化的良药。

神经科学家Jeff Iliff 在 TEDMED大会上的演讲《一定要好好睡一觉,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我们都知道睡觉的重要性,但是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一个健康的成人,1周通常需要35个睡眠周期,平均一晚上5个,但是需要避免连续3个晚上缺失睡眠周期。保证每周至少4个,那就没问题了。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想23:00入睡,或者是23:30入睡,但是到了24:00可能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

这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些让自己入睡的方法:

1. 关闭电子设备,避免蓝光的摄入和信息的干扰;2. 让房间保持温暖,不能太热或者太冷,否则都将打断你的睡眠,通常建议晚上房间的温度在18~20度;

3. 将房间的灯光从明亮调整至昏暗,刺激褪黑素的分泌;

4. 卧室营造一个黑暗的环境,避免阳光在早晨的提早摄入;

5. 避免进食完就上床睡觉;可以整理物品,收拾家里;

6. 回顾一下白天的事情,和明天的计划;

7. 睡前的运动可以做瑜伽,拉伸等。

于失眠的人来说,以上方法不见得有效。所以找时间适当补觉的方法可能更有效。

比如午间小休,一般时长控制在30分钟左右,或者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回家后在沙发上,都是可以适当睡一下,时长也控制在30分钟左右。

愿每个人都能睡眠自由。

—— END ——

更多精彩创意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斗服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