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穷一点点消失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生活条件都比较好,虽然不是大富大贵,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至少不愁吃喝。这样舒适的生活以至于让我们都忘记了,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其实还有一部分人挣扎在贫穷的边缘,过着缺乏温饱的生活。
2017年9月,我来到沙坪小学,看到孩子们虽在农户家的隔热层里,却依然保有一颗热爱学习的童心和渴求的双眸,我对自己说:我要用尽我所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情。于是,我用我的双眼时刻观察着这里的一切,我用我的心时刻奉献着对课堂的热情。我发现了孩子们的淳朴,也发现了他们和县城孩子的差距。他们穿着朴素,皮肤黝黑,却一脸的善良可爱。很多家庭老弱病残,一家人生计都成问题,因而,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非常自卑,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一次家访中,我和同事翻山、过河,再翻山,终于走进了袁英姿同学的家。
她家离学校最远,难怪平时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却还总是最后一个到校。稚嫩的双脚走在无数个上学的路上,即使天气再恶劣,也没有请假过一次。
在老师的眼中,袁英姿同学不但成绩优秀,还阳光开朗、懂事孝顺、做事踏实负责,是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然而,在这难能可贵的阳光开朗的背面,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小女孩很早就没有了妈妈,爸爸在外打工,一直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走进里屋,昏暗低矮的房间里,床上躺着瘫痪的爷爷。对于我们的到来,奶奶特别激动,忙前忙后地端茶倒水,还拿出准备到镇上去卖的花生热情款待我们。得知这是奶奶准备去卖钱贴补家用的花生,我舍不得吃上一粒。这一刻,在我看来,任何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这一碟花生的珍贵。
在家访回来的路上,我不止一次拷问自己:我该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曾经的我,单纯地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而此刻,我明白了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让贫穷一点点消失,虽然这条路会走得很艰难、很漫长。面对那么多渴望改变的期盼,面对那么多无知的双眼,我被深深地刺痛了,我想我没有理由推卸,无论付出多大的艰辛......
因为,曾经的我,也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要回到大山去直面贫穷,改变贫穷。如果有人问我:出身农门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会说:感谢贫穷,让我更深切地了解人间的疾苦,及人性的善恶。
让贫穷一点点消失,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多么不容易!
我们不难发现,贫穷的根在教育。
教育能让孩子们学好本领、提高素养、改变命运。然则,贫穷的家庭很多,为何只有很少的一部份孩子能逆袭、能出人头地,大部份孩子却只能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地方的“撤点并校”演变为“学校进城”运动,凡是有条件到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孩子就不会到村小教学点读,有条件到县城读书的孩子就不会到镇中心小学读,这些现象使得目前的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尴尬。
由于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年轻教师很少愿意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大多数新进年轻教师也仅仅是把村小和教学点看作是进入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学校的一块“跳板”。
说到底,有钱的孩子,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贫穷的孩子,被压在社会底层,没有选择的机会。
我想,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利用这种贫穷的资源,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让我的孩子多读名人传记,多了解成功人士背后的辛酸童年,让他们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要把贫穷当成一种教育资源,锤炼孩子的意志,激发孩子的潜力,让孩子知道富裕的来之不易,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有好处的。
我要通过多种活动和途径,让我的孩子即使身处贫穷,仍然阳光自信,保持着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和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憧憬。
我要为乡村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带着孩子们走进互加大课表,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外面明亮世界的窗。
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