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我们靠什么成为自己?

2019-04-03  本文已影响3人  澄青

(《鸟人》观后)

自我它是个谜局,让人目眩神迷。

Riggan在讽刺片中只会写陈词滥调的影评人时说 "Youcan't see this thing, because you don't have a lable."。似乎“自我”这个词才更适合这个描述。自我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并不了解,Riggan才需要在年过中年拼命证明自己是个演员,才需要不断通过“英雄”、报纸头条人物,这样的标签来概括自己。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自我是什么?拿什么,来确定什么样的,自我?当这个被用来确定自我的事/物发生变化时,我们要怎么面对?

方案一:存在即存在(自我说服法)

Mike是存在主义的解法,他对Sam说“I pretend just on every

place else, but not out there(on stage).”只要在舞台上,他就是自己。他也说过,“我在舞台上不会出任何问题”。这是最直接粗暴的解法(然而在诸多挣扎后,也会觉得这种解法也挺需要智慧的,特别是对于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说),在那里,不论我在想什么,不论我做了什么,都是真实的,都是我自己。这种方法不需要外界反馈,不局限于自己的角色,唯一的限制便是”场景“(至少影片中是这样),我心里选择坚定认可就可以。但当有人”不尊重“我的这个真实,我便会非常愤怒(可见第一次预演时Mike对Riggan将道具geneva换成水时的愤怒)。但在舞台外,在面对采访时,可以几乎没有心理障碍地将Riggan的经历说成是自己的。

方案二:他人认可即存在(标签法)

这个其实是大多数人的解法,包括主角Riggan,包括从小梦想去百老汇表演的女演员Lesley,用某件意味着获得某种地位和认可的目标来确定自己,“我是名演员”“我是在百老汇演出过的演员”,演员是社会符号,百老汇更是社会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便是”我是北大毕业的“”我的公司上市了“这种。在社会系统中已设置了一些”会集中更多人认可“的选项/标签,实现这样的目标便可以”自我实现“,完成我们对”自我“的更高期许。

如果像Riggan这样在中年遭遇”自我“危机,更多意味”流量“的标签获得后不再能满足对自我认可的需要,同时曾经的更明确社会认可赋予的标签”好莱坞明星“”名人“也逐渐消失,”I'm nothing“便重新出现。这时候”我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这种与个人能力相关的标签便成为新的需要。在这里,我的能力,我的表现,便被定义为”我“。

后来,Riggan得到了,而片中结尾的地方他好像看起来却对此释然了,并不会因此而狂喜,不再说“This is my career. This is my chance to finally do some work that is

mean something."而是“他的爸爸只是个红了三天的家伙“(大致记得是这样的)。他开始希望女儿出生的时候自己是在的,他们一家三口相互陪伴。

这大概是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的,努力追求一样东西,在快得到或已经得到时忽然觉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又一次不认可即将得到的这个标签能确定自己,还是放弃使用标签,放弃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呢?

其实我不说方案三,大家也想得到我说的方案三是什么。但我仔细想了想,如果认真去说的话,我是真的还不太明白方案三是什么,像这篇文章缺席的对“自我”的讨论一样,都是我还没搞懂的命题。(基因,教育,经历,记忆,梦境,自我是什么,住在哪里?)

那我还是先不说傻话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